二、作品导读
诗作《麦地》写于1985年4月。发表之后,引起了诗坛的震动和广泛的注目,也为海子赢得了最初的声誉。在这之后,海子又接连发表了《五月的麦地》、《麦地或遥远》、《麦地和诗人》等诗作。这些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却使海子获得了“麦地诗人”、“麦地之子”的称号。海子的抒情短诗,常常表现出对于淳朴的自然与收获的劳作的深情眷恋,以及对于健康生命的一种由衷的感恩之情,表达出他对民间世界的苦难深切的体悟和同情,以及对人类美好理想的由衷赞美,《麦地》即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主题意蕴:全诗表达诗人对养他性命的麦地的回忆和想象、向往与赞美。正如有的批评家所说,海子正是通过麦地“找到了自身生命与大地的对应关系”,由此进一步投入到民族的大灵魂之中,因为“麦地正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共同的生命背景”(燎原《挛生的麦地之子》)。“麦地”因为诗人的再三抒写而成为诗的核心意象、成为一种灵魂的语言,诗人因为麦地而写出了他对大地的热爱,对生命本源的亲近和对家园的赞颂。
作品分析:本诗从开阔的麦地起始,月光下的麦地迷人而庄严,披月种麦的父亲犹如一尊圣像,表达的是对于农事劳作的一种恒久的激动和欢欣。看麦时家乡的风和云都收翅“睡在我的双肩”,是“我”与家乡山川风云的交融,也是劳动中一种奇妙的感受。麦浪是摆在田野上的“天堂的桌子”,暗含对粮食和劳作的感恩情怀,进一步表达了“我”内心那份激动与欢欣。“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收麦这天我和仇人/握手言和”一节,是对于劳作的正面歌颂,正是共同的历史与此中甘苦的共尝使人群由疏远而亲近、由冷漠而亲和,由此表现了劳作的深远意义及其与人类命运的关系,题旨也由此而获得提升。诗的最后两节空间扩大了,展开了遥想式的抒写,场景由中国腹地的黄河向尼罗河、巴比伦扩展,表现出四海一家,都依赖劳作为生;不论穷富,不管是现代大都会纽约还是古老的圣城耶路撒冷,也因离不开养人性命的粮食而缩短了距离。在这里,充溢于诗人心灵的是对于粮食、劳作及其相连的生命的素朴而强烈的感激之情。
本诗中的“麦子”既是一种写实,同时也是一种象征,作为一种最常见的粮食,它象征着生命的本源,它与“月亮”一样,对全人类都有着普遍意义,诗中月光下“我”与“穷人”和“富人”相聚的想象性场景,使“月亮”和“麦子”、“麦地”的意象蕴含一种神圣的意味,它们都具有人类和平美好理想的象征意蕴。作品以“身上像流动金子”来描述月夜种麦的父亲,以摆放田野上的“天堂的桌子”来摹写成片的麦浪,都有造像简洁而鲜活的特点。而“父亲”、“麦浪”在这里又都是人类家园的象征,在表象的背后涵蕴着某种宗教式的虔敬情怀,易于激发读者进一步的联想和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