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者导读
北岛(1949—)诗人。原名赵振开。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1968年毕业于北京第四中学。翌年进北京一家建筑公司,当过六年混凝土工,五年铁匠。在两家杂志社当过五年编辑。1978年底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1978—1981),并开始发表作品。其诗作以意象的奇诡组合造成了反常的氛围,字画简练而含义复杂,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由于现代主义色彩而受到一些评论家和读者的赞许,也因此引起争议,被认为是“朦胧诗”的主要代表者。1990年旅居美国,现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主要作品有诗集《北岛诗选》(获中国作协第三届新诗诗集奖)、《太阳城札记》、《北岛顾城诗集》(合著),中篇小说《波动》,译著《北欧现代诗选》等。
三、作品导读
《回答》写于1976年4月,“四五”天安门事件时期,发表于由北岛等人创刊的民间诗歌刊物《今天》1978年第1期,《诗刊》1979年3月转载。诗歌成为那一时期最有个性的时代强音,是先觉者对“新的转机”的期待和呼唤,是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对现实的严肃“回答”。
“文革”结束后,文坛上先“伤痕”继而“反思”的写作,纷纷竞相展示苦难和控诉历史,在对历史的鞭挞中把现实指认为“新生”。而北岛的《回答》却是以清醒的眼光审视过去,愤怒而又不失理性,拒绝承认全部现实的新生性,以一种批判的立场,为了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庄严宣告。
主题意蕴:《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诗人以惊世骇俗的警句高度概括了一个特定时代被扭曲、颠倒和异化的本质特征,以悲愤冷峻、决绝的姿态表达了自己对是非颠倒的暴力世界的怀疑、挑战和抗争。“我不相信!”传达了一代青年人的心声,使由来已久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主义道德神话的大厦应声坍塌。诗作体现了一代青年直面现实、怀疑一切的时代心理,以及在民族文化断裂、终极关怀丧失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寻求人生意义、重建民族生存目标的迫切的使命感。
作品分析: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诗中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力世界的怀疑。诗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实,对矛盾重重、险恶丛生的社会发出了愤怒的质疑,并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
诗作第一节的一、二行是警句。十年浩劫中,豺狼当道,许多坚持真理的人被冤屈,被迫害,遭残杀。在天安门事件中,“四人帮”对热血青年残酷镇压,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面对人妖颠倒、美丑颠倒、是非颠倒、善恶颠倒的现实,青年诗人不得不陷入痛苦的反思。他终于把反思的结晶凝练成两行警句。诗人捕捉“通行证”和“墓志铭”这两个人所共知的意象,构成强烈的反差对比,揭露了卑鄙者的卑鄙伎俩得以畅通无阻,而具有高尚行为的高尚者反被残害致死的现实,是对十年浩劫的高度概括和冷峻批判。这是控诉,是抨击,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感。诗人把这警句放在开头,以惊雷一般的诗情震撼人心,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不仅如此,警句将抽象的伦理观念与平易的意象相融合,使思想具有思辨色彩,有超越现实的思想力量在扩展。仔细玩味,似乎更具有很强的艺术张力。它可以启发我们联想到,它也是对历史上所有大灾难,大倒退年代的概括,因而又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第三、四行,是运用幻感意象对丑恶现实作象征性揭露,也是对一、二两个警句内涵作形象性的补充。“镀金的天空”是对用“假大空”的谎言装饰现实的深刻揭露,“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是对那些高尚者被冤屈而死的变形的写照。蕴含在意象里的,既有冷冽的反讽,又有沉郁的悲愤;既具有强烈的刺激力量,能引起惊心动魄的情绪效果,又具有色影交错,真幻莫辨的审美感受。
诗作的第二节,将“冰川纪”和“冰凌”,“好望角”和“死海里千帆相竞”两组意象放在愤激的反问诗句中,构成浪漫激情与象征内涵互补交融的境界。第一、二行中“冰川纪过去了”象征意指是:寒冷的旧社会,旧时代已经过去了。“为什么到处是冰凌?”就是对冷酷无情的十年浩劫的诘问。第三行是对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理想被发现所作的写照。第四行中“死海里千帆相竞”不正是对十年浩劫中残酷迫害领导和群众,摧残文化,破坏经济,国家陷入崩溃边缘这种混乱局势所作的象征写照吗?
诗作的第三节、第四节,诗人将自己描绘成一个即将被审判的囚徒形象,以表现对“四人帮”法西斯统治的彻底否定和蔑视。“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显示了自己准备为真理、信念而献身的真诚和勇敢。面对“四人帮”的镇压,诗人所作的回答,显现出挑战者的英姿,无畏战士的浩然正气。“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诗人用最明白的语言,宣告了自己的蔑视和愤怒,可以看作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第一声艰难的呐喊。尽管有的评论指出其中杂有存在主义的怀疑情绪,但对异化的丑恶的现实,难道还能给以粉饰吗?我们倒觉得,诗人并不掩饰自己,他带着灵魂的弱点歌唱,正显露出自己的一片真诚。同时却更看重这一声惊雷的历史意义,它是当年天安门前时代愤怒的诗的回响。
诗作第五节,用排比句来作连珠炮般的轰击,激烈而坚定,但却不是直白的喷射。诗人善于将虚伪的现实和对“四人帮”历史下场的预言,隐寓在意象中,更耐人揣摩。“不相信天是蓝的”,该是对“形势大好,越来越好”这一谎言的否定;“不相信雷的回声”应是对所谓“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热讽;而“不相信梦是假的”或许是对人民要打倒“四人帮”这一愿望的肯定;“不相信死无报应”也是对“四人帮”恶贯满盈必唤起人们觉醒的暗示。诗人从“天安门事件”中,看到人民奋起抗争,决定自己的命运,敲响“四人帮”的丧钟而受到鼓舞,因而诗情是昂奋而有力的。
天安门诗歌运动,遭到了“四人帮”的残酷镇压。当时,诗人和中国人民一样,存有一种忧患意识,因为那是两种民族命运的大拼搏,人们都要有两种精神准备。诗作的第六节,诗人用了两个相反的隐喻来暗示两种不同命运和自己高尚的情怀。“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是假设“四人帮”法西斯统治得以延续给民族带来更大苦难的暗示,而“让所有苦水注入我心中”,则是诗人要独自承担苦难的高尚心灵的表露,显示了一种悲壮的感情色彩。“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就是对民族将重新振兴,人民将创造新的生活局面的热望。这里所用意象比较鲜明,象征内蕴也就容易领悟得到。
诗作的最后一节,诗人运用了新奇的联想和复合意象,将诗情升华到具有历史哲理内蕴的高度,加深了诗的思想性。第一行将“新的转机”比较抽象的观念与“闪闪的星斗”这一意象并立,“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就将“新的转机”具象化,生发出新的转机就是黑暗中希望的星光这一层诗思。接着又把“星斗”比作“五千年的象形文字”,更是悠久的历史上人民对理想追求的形象写照,给诗思又增添了一层历史意蕴。而把“星斗”再比作“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又是对未来人们永恒的向往所作的形象暗示,从而将历史、现实和未来凝缩成具有多层次意蕴的形象,既表现了诗人热烈的希望,又具有深邃宏阔的历史感。
总之,北岛这首诗从现实的人际关系出发,将浪漫主义激情和象征主义的意象营造交融在一起,以冷峻、凝重、严肃的格调来歌唱,将自己的一腔郁愤和忧患意识,化作曲折的情思和深刻的诗思来表现,和天安门诗歌运动相呼应,确是一声惊世骇俗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