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郭小川(1919—197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郭恩大。曾用笔名郭苏、湘云等。河北丰宁人。出身于教师之家。郭小川自幼聪慧,4岁即能背诵诗文,7岁正式入小学读书。1933年春,为躲避日伪蹂躏,随父母逃往北平,先后考入蒙藏学校、东北大学工学院补习班,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学生运动,写出《女性的豪歌》、《夏》等抗日救亡诗歌。193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在晋察冀和陕北,先后写下《牧羊人小唱》、《热河曲》、《我们歌唱黄河》等讴歌抗日军民斗争生活的诗篇。1941年到延安中央研究院学习,创作了《我与枪》、《一个声音》、《老雇工》、《草鞋》等诗篇。1945年任热河省丰宁县县长、热西专署民政科长。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创作《老家》、《让风暴更猛烈地吹吧》、《会师》等诗篇。1948年春,奉调到新闻战线工作,先后任《群众日报》副总编兼《大众日报》社社长、《天津日报》社编委兼编辑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单位从事宣传工作和文艺工作。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秘书长及《诗刊》编委等职。其间创作有《向困难进军》、《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抒情诗。“文革”中遭受迫害,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他万分高兴,不幸被一场意外事故夺去生命。
二、作品导读
郭小川诗作的总体特色是:具有鲜明的时代光彩,闪耀着哲理的火花。贺敬之曾评价郭小川的诗为“一位毕生为祖国和人民事业而斗争的忠诚战士的心灵中发出来的”歌。无论是欢呼新中国的诞生,还是描绘社会主义建设的欣欣向荣的图画,他的诗都洋溢着真挚的革命激情,这是他诗的灵魂所在。郭小川还善将对人生、对事物细致、敏锐的观察,凝炼为哲理性主题,这使他的许多诗立意深刻、发人深省。在艺术表现上,他创造地继承感物言志的古诗词传统,还就诗的格式进行了各种尝试,楼梯式、自由体、新辞赋体都在他的诗中得以挥洒自如地应用。
《向困难进军》为政治抒情诗,发表于1956年第3期《中国青年报》上,是组诗《致青年公民》中的第二首。当时正值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完成,全国人民正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中。诗人刚刚从党中央宣传部调任中国作家协会工作,适逢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便怀着炽烈的感情,写下了以《致青年公民》为题的组诗,包括《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在社会主义高潮中》、《让生活更美好吧》等。
主题意蕴:五十年代中期,成为郭小川建国以后诗歌创作的第一个爆发期。《向困难进军》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宣传鼓动诗。诗人确实像宣传鼓动家一样,采用充满革命激情而又富有煽动性质的语言,向人们揭示时代生活的真谛,号召和鼓舞青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勇于“向困难进军”,让青春的火光“在社会主义高潮中”永远闪耀!诗人以自己在革命斗争中迎接困难、战胜困难的切身体会,告诫青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随时会有新的困难出现,号召青年人,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勇敢地面对生活,向困难进军。整首诗洋溢着一种乐观精神,字里行间时时显出赤子般的热忱。
艺术成就:本诗的艺术成就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诗人以“骏马”、“大雁”往往在困难面前怯步的例子,启示人们不能无视困难,诗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政治上的宣传鼓动性,感情真挚、激情如火,许多振奋人心的诗句犹如催征的战鼓和进军的号角,令人精神抖擞,奋发向上。显示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第二,诗作将叙事、议论、抒情有机结合。诗人将自己的革命斗争经历和今天的青年的美好生活作以详细叙述,在对比中抒发感情,同时融入自己对人生、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理解,从而提醒青年应如何对待人生和困难,使诗作呈现出哲理色彩,闪耀着思想火花。诗中还含有一些警句,譬如“困难/这是一种愚蠢而又懦怯的东西”之类,它们虽都不免带有夸张的成份,却能使人更明显地感觉到诗人的自信,给诗篇添加了一定的力度。第三,诗作成功运用了外来的“楼梯体”形式,但没有生硬地照搬,而是用汉语形式加以改造,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和汉语句子的自然间歇来分行排列,并注意到对仗和押韵,使得节奏明快有力,气势雄浑壮阔,音节流畅嘹亮,便于朗诵和抒发奔放浩荡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