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笔名艾漠、贺进等,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人。因家庭生活贫困,靠亲戚帮助,少年时代才得以在山东、湖北等地的中学和师范学校学习。1940年到延安,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诗作收于《并没有冬天》、《乡村的夜》。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贺敬之在诗歌创作上注意向民歌民谣学习,从1942年到建国前夕的作品,选辑在诗集《笑》和《朝阳花开》(在《笑》的基础上整理出版的)中。这些作品,一部分是歌词,大部分采用传统歌谣的形式,带有明显的叙事性质。内容上,一是歌颂中国共产党和革命领袖,歌颂人民军队;另一是表现解放区光明的生活景象,劳动人民翻身的欢乐,以及他们参军支前、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迈气概。1945年和丁毅等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后来被搬上银幕,获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文艺工作团到华北,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贺敬之的创作以新诗为主。作品数量不多,但创作态度严谨且大多有较高的水平。他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有篇幅相对短小的抒情诗,大抵是对生活中具体见闻而发。如1956年的《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抒写对延安朴素而深沉真挚的情感。《桂林山水歌》和《三门峡歌》,则在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中,寄托对祖国河山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代表贺敬之这一时期创作成就的是长篇政治抒情诗,即《放声歌唱》、 《十年颂歌》、 《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以及写于1976年10月以后的《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这些作品,都从比较开阔的角度去反映时代生活的重大问题,并以在生活中思考提炼的带有哲理色彩的思想作为构思的线索。其中,《放声歌唱》(1956)和《雷锋之歌》(1963)是代表作。前者生动真切地揭示50年代前期广大群众在新生活面前强烈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从历史的进程上描绘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形象,表达了群众对党的衷心热爱。后者则试图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历史发展趋向上,去阐发雷锋这一新人出现的意义。在这些长篇政治抒情诗中,诗人的斗争经历、见闻、知识,被调动起来构成有艺术个性的形象,编织成色彩鲜丽的生活画面,并与奔放的激情的抒发交融在一起。这些作品大都采用“长句拆行”的“楼梯式”,但注意吸取中国民歌和古典诗歌的营养,对这一形式加以改造。他注意运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语言、比喻,讲究诗的含蓄,把自由体的灵活开阔与诗行排比对称,音律的和谐统一起来,形成开阔与细致、豪迈与深情、深刻思想与感情的流动相结合的特色。主要诗歌集有《笑》(1951)、《朝阳花开》(1954)、《乡村的夜》(1957)、《放歌集》(1961年初版,以后多次再版,所收作品有增删)、《雷锋之歌》(1963)、《贺敬之诗选》(1979)等。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文化部副部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二、作品导读
诗作《回延安》,写于诗人阔别延安十个春秋之后的1956年,为诗人重返故地时的感慨抒怀之作,被收入《放歌集》,是贺敬之的代表作之一。
主题意蕴:《回延安》是一首献给革命圣地延安的赞歌。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作品分析:这是一首感情充沛的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无限的热爱,对延安人民无比深厚的感情。诗人采用的形式,是陕北人民最喜闻乐见的“信天游”,可读可唱;所用的语言,是陕北带有泥土气息的语言,生动活泼。全诗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诗人阔别 10 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延安是贺敬之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对延安他有着深深的情感。故地重游,诗人的心情特别激动。“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莫把”两个祈求的诗句,说明诗人无法控制自己内心激动的情绪。接下来几句,黄土贴心、梦回延安、搂宝塔山、千呼万唤,连续几个情节和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延安亲人的欢迎场面更是热烈。被拟人化了的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在“唱”“笑”“招手”。亲人们头上包着白羊肚手巾,腰上缠着红腰带迎过延河来了。此时的诗人,“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比千言万语要多得多。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当年延安的生产和战斗如火如荼,作者没有花费大量笔墨一一铺叙。他发挥赋、比、兴等手法的特长来表现自己这段不寻常的生活经历。“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有兴有比,写出自己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用赋的手法,选取典型事物,概括当年热火朝天的生活。“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写出母子亲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表现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部分,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团聚场面,作者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土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烘托了热闹气氛。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夸张、比喻连用,话题由延安飞跨千山万水,谈到全国的形势如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十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给人以鲜明印象。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美好的明天。“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用兴的手法,使人联想到大好的革命形势。接下来几节,诗人回顾延安历史,写延安人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河水不断“向前”。结尾一节,“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用夸张的手法,豪迈的语气,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艺术成就:《回延安》是诗人贺敬之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诗人采取陕北“信天游”民歌的形式歌颂延安,这本身就是对延安母亲养育之恩的报答。其艺术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法方面:
首先,诗作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选取黄土高原和延安的典型事物入诗,洋溢着浓浓的陕北地方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为适应信天游的形式,诗人在表现手法上恰当使用比兴、拟人、夸张、对偶、叠字等,在用韵、建行、分段时,努力体现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求整齐的特点,增加了民歌味道和表现力。诗人还把“宝塔山”、“延河”、“羊肚子手巾”、“窑洞”等引入诗作,令人想起当年的斗争生活,读起来自然,亲切。其次,所用之喻自然贴切,将革命圣地延安喻为哺育诗人成长的母亲,而诗人自己则成为久别归来的儿女。这样诗人对延安的真挚庄重的感情,就具体化作了神圣亲密的母子之情,如此既增添了作品的情感力量,又点明了革命者与革命圣地的血肉联系。第三,叙事抒情完全按照回延安的过程和感情发展的自然顺序进行,条理明晰,易于解读,同时也适当采用现实叙述与穿插回忆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含量、情感含量,又使热烈奔放、深沉细腻的情感自然和谐地渗透在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