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五章中国当代散文赏析(下)>>知识讲解>>你问我答


同学们,本栏目是对你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归纳。其中,有一些共性问题,也许你会需要哦!


   椭圆形标注: 让我来帮你解决常见问题!


问题一:简析散文《夜航船》对“夜航船文化”特点的剖析

回答:这是作者写作的旨归所在。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夜航船文化”进行剖析,揭示出它的以下特点:首先,封闭性。“船头的浪,泼不进来;船外的风,吹不进来”,“士子的天地,只在船舱”;其次,无创造性和主动性,因循守旧。“把船橹交给老大”,“航行的路程,早已预定”;再次,脱离实际和脱离民众。“谈知识,无关眼下;谈历史,拒绝反思”,“细细品尝着已逝的陈迹,哪怕是一些琐碎的知识。不惜为千百年前的细枝末节争得脸红耳赤”;“一番讥刺,一番炫耀,一番假惺惺的钦佩,一番自命不凡的陶醉,到头来,争得稍大一点的一个铺位,倒头便睡,换得个梦中微笑”,“十年寒窗,竞在谈笑争胜间消耗”,于实际,于民众,皆无所裨益。最后,缓慢性。这种“夜航船文化”,使得中国文化发展缓慢,正像这缓慢航行的夜航船。缓慢航行的封建中国的航船,产生了这封闭的、因循守旧、脱离民众与实际、缓慢发展的中国文化;而这种文化,又反过来使封建中国的航船进展更缓慢。

作者把这种“夜航船文化”称之为“喧闹的无聊,无聊的喧闹”,而且岁月一片片消逝,永远是如此“喧闹的无聊,无聊的喧闹”,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可叹之处。代表这种“夜航船文化”的是明张岱的著作,百科全书式的《夜航船》。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以同时期的法国狄德罗等编的百科全书与张岱的《夜航船》比较,狄德罗编的百科全书不是谈资的聚合,而是一种启蒙和挺进,使法国精神文化的航船最终摆脱封建社会的黑夜,进入近代文明的新河道。而张岱的《夜航船》做不到这地步,但过错不在他,而在于封建中国这条航船。

问题二:分析散文《怀念萧珊》的艺术成就

回答:《怀念萧珊》作为巴金《随想录》散文的代表作,体现了其鲜明的艺术风格。首先,感情真挚、蕴意深刻是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文章通篇都是以善良人的悲剧和作家真诚的自我“责备”,来控诉“四人帮”的罪行。它不写“文革”时期血雨腥风的残酷现实,而是写一个不该过早离开人世的人的离世,但读者却随处都可意识到、体会到“文革”给社会、给千千万万个家庭带来的悲剧。萧珊,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善良的好人”;她性格坚强,忍辱负重,宽厚待人,富于牺牲精神,有着美好的生活追求;她愿意改造思想,希望看到社会主义的建成;在灾难的日子里,为了保护丈夫,她挨过“红卫兵”的打,愿“多受一点折磨”;她病倒了,还鼓励丈夫要坚持下去,因为“坚持就是胜利”;病情加重了,工宣队头头逼迫丈夫迅速返回“五七”干校,她还安慰丈夫说:“你放心地去吧!”病危了,还关心丈夫的“解放”,儿子的肝炎;病得已经不能谈话了,“见到熟人她有这样一种表情:请原谅我,麻烦了你们”;临终时,她非常安静,睁大两只眼睛,很大,很美,很亮”。作者对故人的情爱,真是“字字血,声声泪”。象这样善良的好人,由于遭受迫害而过早的去世,人们都会有一个明显的共识,“文革”的悲剧绝不能在中国重演。 感情真挚,蕴意深刻,还体现在作家严厉的“自审”意识上。这种严厉的“自审”意识,对于同代人说来,不能不是最好的揭示与警策。他用真诚的自我忏悔,无情地鞭挞自己的怯懦。他万分悲痛,说:“我后悔当初不该写小说”,“我甚至愿意为我那十四卷‘邪书,受千刀万剐”,“是我害了她”,只因为她是“黑老K的臭婆娘”,否则,她不会凄凉地死去,儿子也不会被剥夺“好些公民权利”,“我不该生儿育女……”面对不幸的亡妻、儿女,作家的自责、悔恨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同时也是对那场毁灭文化、毁灭人才、毁灭一切美的“文革”,进行了最有力的血泪控诉。

其次,追求自然天成,真实质朴的美的艺术境界,而不着意于艺术技巧,是巴金散文创作的另一重要特点。巴金曾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这在本文中得到充分体现。通篇都采用白描的手法直陈其事,娓娓叙说,无拘无束,朴素无华,但悲痛与愤怒的情感却奔涌其间。这种寓深沉于平淡,注炽热于静穆,倾真情于笔端的作法,正是本文富于魅力、扣人心弦的功力所在。

问题三:简析《大雁情》的创作背景及主题

回答:1978年春天,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它激发了全国人民学习科学技术、投身“四化”建设的热情。但由于长期“左”的思想束缚,在知识分子政策上还存在严重问题。大会上学者云集,群贤毕至,正式代表就有5000多名。黄宗英却把目光投向了一个独立长城墙边、凝望北去大雁的女性——“非正式代表”秦官属,选择了这样一位人们并不熟悉而且又有争议的人物作为描写对象。通过对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植物学家坎坷经历和创造性劳动的描述,热情歌颂了她艰苦创业、献身科学的精神,敏锐而及时地提出了如何正确看待、评价知识分子及他们的科研活动这一重要问题。作家向全社会呼吁:要为“四化建设”发现人才、造就人才,并合理使用人才。对现实生活中那些对知识分子似是而非的责难,以及一些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态度,作家表示了义愤,提出了诚恳的批评。作品真实地描写了女科学工作者秦官属献身科学的先进事迹与坎坷经历,由衷地赞美了她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忘我工作的高尚情操与圣洁的心灵,并且再次向社会发出了要尊重人才、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呼吁。

问题四:简析散文《我与地坛》独特的艺术风格。

回答:散文界认为《我与地坛》风格独特,向人们提供了散文写作的新的可能性。首先,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与创作主体有一定距离的创作散文,而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创作主体以真实的身份投入到作品之中,坦诚地表现自己。其次,在内容上,它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辩为主导,而又自始至终饱含情感,从容地辟出专章写景、叙事、绘人,容量丰富,内涵饱满。再次,散文结构的创新。在这么长的篇幅里要容纳这么多的内容,结构显然是一个关键,但偏偏在这一点上,史铁生显示出大将风度,写得相当自由洒脱,他似乎无心于章法,率性而为,全文分章而列,各章之间难得见到起承转合的过程,好多章节开端接续显得似无关联,个别章节似乎是通过嵌入而组合进去的,但是整篇作品读过去又让我们感到生气灌注。最后,史铁生的散文从大处着眼的,他抓住的是文章的氛围和情调,不管各章的笔法如何,不管是思辩,还是写事记人,全都透出一股情深思沉的味道,显得合谐而毫无龃龉。

进入知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