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1963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6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80年中期以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开始潜心文化散文的写作,连续出版《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散文集。其中《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其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在出版后次年,1984年即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1993年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戏剧审美心理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二、作品导读
《夜航船》是余秋雨1992年出版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文章以南方水乡夜航船这一传统的交通工具为话题,从明代文人张岱的同名著作引起联想,描述了作者对夜航船的童年记忆和想象。
主题意蕴:文章的主题是,对“夜航船文化”也即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的因循守旧、脱离民众和实际的传统予以批判,并艺术地展示了“夜航船文化”所以产生的环境,以及“夜航船文化”在现代终于开始被具有新的色泽和气氛的文化逐渐替代。
作品分析:夜航船是闭塞的环境和落后的生产力的产物,在狭小的河道中,它缓缓地航行,沟通着偏僻山区乡间与县城都市的经济文化联系,以它的笃笃声诱惑着山村乡民和孩子,成为山村孩子心中的船,破残的农村求援的船,青年冒险家下赌注的船,文化细流浚通的船。
“夜航船”的象征意义:“夜航船”是中国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它也是封建中国的象征。这封建中国的航船,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航行,但闭塞的环境,落后的工具,狭小的河道,使它走得很慢,走不出固定的航道与区域。它虽有沟通,但却是涓涓细流。这封建中国的航船,就是产生因循守旧、脱离民众和实际的“夜航船文化”的社会基础。
封建中国的航船,终于慢吞吞地走到了现代。文章引了浙江三位文化大师乘坐航船的文章。鲁迅的《好的故事》描绘了优美的水上景色,寄托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周作人的《乌篷船》表现了对个人清闲自在、悠闲自适的赞赏;丰子恺的文章表现了同学少年悠游于自然与艺术中的自得境界。这是现代中国的航船,具有现代文化的色泽和气氛。
对“夜航船文化”的批判:这是作者写作的旨归所在。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夜航船文化”进行剖析,揭示出它的以下特点:首先,封闭性。“船头的浪,泼不进来;船外的风,吹不进来”,“士子的天地,只在船舱”;其次,无创造性和主动性,因循守旧。“把船橹交给老大”,“航行的路程,早已预定”;再次,脱离实际和脱离民众。“谈知识,无关眼下;谈历史,拒绝反思”,“细细品尝着已逝的陈迹,哪怕是一些琐碎的知识。不惜为千百年前的细枝末节争得脸红耳赤”;“一番讥刺,一番炫耀,一番假惺惺的钦佩,一番自命不凡的陶醉,到头来,争得稍大一点的一个铺位,倒头便睡,换得个梦中微笑”,“十年寒窗,竞在谈笑争胜间消耗”,于实际,于民众,皆无所裨益。最后,缓慢性。这种“夜航船文化”,使得中国文化发展缓慢,正像这缓慢航行的夜航船。缓慢航行的封建中国的航船,产生了这封闭的、因循守旧、脱离民众与实际、缓慢发展的中国文化;而这种文化,又反过来使封建中国的航船进展更缓慢。
作者把这种“夜航船文化”称之为“喧闹的无聊,无聊的喧闹”,而且岁月一片片消逝,永远是如此“喧闹的无聊,无聊的喧闹”,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可叹之处。代表这种“夜航船文化”的是明张岱的著作,百科全书式的《夜航船》。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以同时期的法国狄德罗等编的百科全书与张岱的《夜航船》比较,狄德罗编的百科全书不是谈资的聚合,而是一种启蒙和挺进,使法国精神文化的航船最终摆脱封建社会的黑夜,进入近代文明的新河道。而张岱的《夜航船》做不到这地步,但过错不在他,而在于封建中国这条航船。
艺术成就:本文意蕴深邃,语言简朴流畅,娓娓道来;结合对比、象征等手法,又将描写、抒情和议论穿插运用,是一篇相当好的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