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五四”时期,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同时也接受了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与友人组织青年团体“均社”,出版《半月》、《平民之声》等刊物,宣传民主主义,抨击封建礼教。1923年到上海、南京读中学。1927年赴巴黎学习。1928年9月在巴黎完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这是他文学创作活动的开端,同年底回国。1934年秋去日本。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编辑出版了“文化生活丛书”、“文学丛刊”、“译文丛书”。抗日战争爆发后,担任《救亡日报》和《呐喊》旬刊编委,后奔走于广州、上海、武汉、贵阳、重庆等地,参加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胜利后回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文联、作协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等文艺杂志主编等职。
巴金文学著述颇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抗战三部曲》,《人间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中篇小说《海底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等;短篇小说集《复仇集》、《光明集》、《将军集》、《神·鬼·人》、《还魂草》;散文、杂文、评论集《忆》、《点滴》、《废园外》、《龙·虎·狗》、《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新声集》、《随想集》等。在数十年的文学生涯中,他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在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不断探求中,作品基调由热情执著略带忧郁凄婉,转变为热烈欢快、坚定高昂。其创作勤奋而严肃,作品结构严谨,写景叙事简洁,语言优美、酣畅、抒情,人物心理描绘细腻、传神,塑造了许多性格独特而丰满的典型形象,为中国现代文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作品导读
1978年底巴金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即第一百五十篇《怀念胡风》(陆续以每三十篇编为一集,共出五集,依次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其间历时八年。写完这部全长四十二万字的散文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还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伴随着内心巨大冲突而逐渐深人的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怀念萧珊》就是其中著名的篇章,事实上,整整一部《随想录》也正可以看作是巴金用纸和笔建立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
《怀念萧珊》写于1978年8月至1979年1月,发表于1979年2月2日至5日香港《大公报》,是巴金新时期散文创作中“缅怀故人”的一篇力作,也是巴金饱蘸着积压已久的血和泪,融合着满腔的真诚,深沉的思念,写下的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悼亡散文。巴金在失去妻子萧珊之时,已是近古稀之年的老人,何以在六年后竟写出这样声泪俱下,情深意切的悼文?!女作家冰心在《关于男人》这篇作品中,把巴金称作是“一位最可爱可佩的作家”,说他的最可佩处之一在于“他对萧珊的爱情是严肃、真挚而专一的”,透过这篇悼文的字里行间,人们更加敬重作家巴金高洁的品格,真挚的感情。
主题意蕴:散文《怀念萧珊》写于“文革”结束后的拨乱反正时期,当时人们刚刚从梦魇中挣扎出来,怀着恐怖的心理反思着昨天的灾难。正是带着这样的一种时代情绪,作者追忆了在十年浩劫期间个人、家庭的悲惨遭遇——妻子的死、儿子的病、自己的艰难处境,以此抒发了对亡妻萧珊真挚淳厚、绵绵不绝的情怀,愤怒地控诉了“四人帮”迫害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的滔天罪行,揭示了十年动乱给国家、民族造成的灾难。文章所叙之事,尽管全是家庭、个人的生活琐细,然而其意义却超越了家庭与个人,字里行间浸透着在那场浩劫中我们国家与民族的不幸遭遇,使文中所写的日常生活场景超越了个人的意义,成为特殊的历史年代里的一个知识分子的见证。
作品分析:作者怀念的是自己的妻子,通篇文章只是对生活琐事的回忆和怀念,甚至把对痛苦的回忆也看作是一种寄托情感的凭藉,汩汩的感情从心灵之源不断地涌出,向读者倾诉着难以排遣的哀思、痛苦与愤怒,情感真挚而丰沛,常常逸出抑制性的表述而洋溢开来,感人至深。与怀悼散文通常写法不同的是,本文不是通过对死者一生的生平事迹的顺序概述来表达生者的思念、哀痛之情,而是着重于写萧珊在文革中的遭遇,最后才略写她的生平。文章详细回忆了她因受作者的牵连而受尽精神和肉体折磨的情景,在灾难的岁月里,夫妻相依为命,相濡以沫。她患了病,却得不到治疗。靠开后门住进医院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在极度的压抑和痛苦中离开人世。文章看似随意写来,却在细节的把握与选择上,显出了高度的艺术敏感,比如,作者在文章中对萧珊默默而死情景的描写,尤其特别描写了她死前那一双美丽的眼睛,尽管笔墨从容克制,还是给人以极大的情感冲击力。
艺术成就:《怀念萧珊》作为巴金《随想录》散文的代表作,体现了其鲜明的艺术风格。首先,感情真挚、蕴意深刻是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文章通篇都是以善良人的悲剧和作家真诚的自我“责备”,来控诉“四人帮”的罪行。它不写“文革”时期血雨腥风的残酷现实,而是写一个不该过早离开人世的人的离世,但读者却随处都可意识到、体会到“文革”给社会、给千千万万个家庭带来的悲剧。萧珊,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善良的好人”;她性格坚强,忍辱负重,宽厚待人,富于牺牲精神,有着美好的生活追求;她愿意改造思想,希望看到社会主义的建成;在灾难的日子里,为了保护丈夫,她挨过“红卫兵”的打,愿“多受一点折磨”;她病倒了,还鼓励丈夫要坚持下去,因为“坚持就是胜利”;病情加重了,工宣队头头逼迫丈夫迅速返回“五七”干校,她还安慰丈夫说:“你放心地去吧!”病危了,还关心丈夫的“解放”,儿子的肝炎;病得已经不能谈话了,“见到熟人她有这样一种表情:请原谅我,麻烦了你们”;临终时,她非常安静,睁大两只眼睛,很大,很美,很亮”。作者对故人的情爱,真是“字字血,声声泪”。象这样善良的好人,由于遭受迫害而过早的去世,人们都会有一个明显的共识,“文革”的悲剧绝不能在中国重演。 感情真挚,蕴意深刻,还体现在作家严厉的“自审”意识上。这种严厉的“自审”意识,对于同代人说来,不能不是最好的揭示与警策。他用真诚的自我忏悔,无情地鞭挞自己的怯懦。他万分悲痛,说:“我后悔当初不该写小说”,“我甚至愿意为我那十四卷‘邪书,受千刀万剐”,“是我害了她”,只因为她是“黑老K的臭婆娘”,否则,她不会凄凉地死去,儿子也不会被剥夺“好些公民权利”,“我不该生儿育女……”面对不幸的亡妻、儿女,作家的自责、悔恨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同时也是对那场毁灭文化、毁灭人才、毁灭一切美的“文革”,进行了最有力的血泪控诉。
其次,追求自然天成,真实质朴的美的艺术境界,而不着意于艺术技巧,是巴金散文创作的另一重要特点。巴金曾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这在本文中得到充分体现。通篇都采用白描的手法直陈其事,娓娓叙说,无拘无束,朴素无华,但悲痛与愤怒的情感却奔涌其间。这种寓深沉于平淡,注炽热于静穆,倾真情于笔端的作法,正是本文富于魅力、扣人心弦的功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