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即第一百五十篇《怀念胡风》(陆续以每三十篇编为一集,共出五集,依次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其间历时八年。写完这部全长四十二万字的散文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还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伴随着内心巨大冲突而逐渐深人的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
《怀念萧珊》写于“文革”结束后的拨乱反正时期,当时人们还刚刚从梦魇中挣扎出来,怀着悸怖的心理反思着昨天的灾难。正是带着这样的一种时代情绪,作者追忆了在十年浩劫期间个人、家庭的悲惨遭遇――妻子的死、儿子的病、自己的艰难处境,以此抒发了对亡妻萧珊同志真挚淳厚、绵绵不绝的情怀,愤怒地控诉了“四人帮”迫害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的滔天罪行,揭示了十年动乱给国家、民族造成的灾难。文章所叙之事,尽管全是家庭、个人的生活琐细,然而其意义却超越了家庭与个人,字里行间都浸透着在那场浩劫中我们国家与民族的不幸遭遇,使文中所写的日常生活场景超 越了个人的意义,成为特殊的历史年代里的一个知识分子的见证。
通过以上介绍同学们已经初步介绍了巴金及其作品《怀念萧珊》,接下来让我们具体学习如何鉴赏散文的主题思想,从中探究其独特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