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中国当代散文赏析(上)>>知识讲解>>你问我答


同学们,本栏目是对你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归纳。其中,有一些共性问题,也许你会需要哦!


   椭圆形标注: 让我来帮你解决常见问题!


问题一:简析散文《社稷坛抒情》的主题意蕴

回答:散文《社稷坛抒情》创作于1956年,收入北京市文联创作委员编选,北京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我热爱新北京》,是秦牧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主要表现了作者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沉思、赞叹和自豪感。这篇散文将爱国激情融合于思古幽情之中,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泥土、大地和生活在这泥土大地之上的劳动者以及由他们所创造的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衷心赞颂,并进而对祖国的现实和未来流露出一种真挚的关切之情。

问题二:分析散文《长江三日》的艺术成就

回答:《长江三日》在艺术上有如下特点:首先,诗意与哲理的有机结合,是本文的重要艺术特色。通篇都是作者即景抒怀、咏物言志的表露,并且十分得体地寓诗情、哲理于锦绣山河的描写之中。雄伟壮丽的长江景色,豪迈雄浑的战士心灵以及作家对生活的精深见解,被写得浑然一体。作者在捕捉生活中富于意蕴的事物时,常常造成一种诗的意境,阐发自己对生活的独到理解,揭示出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如一日,在赫赫声势和猎猎江风中,作者立刻联想到人类的历史与中国的革命,于是则有“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感受。二日,则从木船驶过险滩恶浪中,得到了“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了大自然了”的道理。三日,又从《狱中书简》和武汉的灿烂灯火中,感受到今日的幸福生活与革命者流血牺牲的密切关系。这些哲理性的思考,又全都寓于诗情画意之中。

其次,写景逼真,笔调灵活,也是本文的明显特点。作家善于抓住沿江各处景物的特点,生动逼真地写出了长江两岸绚丽多姿的风光,艺术地再现了“它庄严秀美、气象万千”的风貌特征。瞿塘峡的险峻壮美,巫峡的幽深秀丽,西陵峡的水汹滩险,都被写得绘形绘色,自然逼真,这充分显示了作家写景状物的高深造诣。在景物的描写中,作家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有时是轻笔点染,有时则重彩描绘,有时追叙神话传说,有时又引入名诗佳句,并且巧用比喻、拟人等等多种手法,铺排点染,使长江瑰丽的风姿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再次,重点突出,主线鲜明,是文章在结构上的明显特点。这是一篇游记体的抒情散文,三日旅程的见闻与感受颇多,但作者却作了精心的选择与剪裁,以轮船行进的时间为序,以景物地点的转移变换为线索,依次描写景物、抒发感受。这样,三日虽然都写长江,但又各有侧重。一日,是突出长江的夜景;二日,则是集中笔墨描写三峡的宏伟雄姿;三日,展现了“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的一派壮丽景象。这样既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多姿多彩,又抒发了作者由景物变换而生发的独特感受。全篇可谓层次井然,韵味无穷。

此外,本文的语言体现了作家语言的一贯风格:壮美、隽永、雄浑、奔放。在优美的言辞、多变的句法中,令人清楚地感受到革命战士富于进击的磅礴气势。

问题三:结合作品分析花匠普之仁的形象

回答:作品中的普之仁是花匠,是一个茶花的培植者,一位普通的劳动者。“普之仁”,即“普通之人”。作者写他“双手满是茧子,沾着新鲜的泥土”,“眼角刻着很深的皱纹”,“是个曾经忧患的中年人”;他又是那样平凡、普通,忠于职守、热爱生活,“整月整年,劳心劳力,拿出全部精力栽培花木,美化我们的生活”。寥寥几笔,使这位可亲可敬的劳动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我们的美的生活,不正是千千万万这样“双手满是茧子”的“普之仁”们所创造的吗!作品也正是通过这一形象的勾勒,歌颂美的生活,更歌颂了创造美的生活的普通劳动者。

问题四:简析小说《创业史》的艺术成就

回答:《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进入知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