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中国当代散文赏析(上)>>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四

知识点四:余光中《听听那冷雨》——雨,叩打游子思乡的心弦




一、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政法大学、台湾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余光中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以“总编辑”名义主编台湾《中华现代文学大系》(1970——1989),共15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二、作品导读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主题意蕴:《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作品分析: “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听听那冷雨》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正如他所说,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听听那冷雨》在雄浑华丽的外表下,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更包含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之情。文中情绪多变,内容多变,既有横的地域感(怀乡、思乡、中国情),又有纵的历史感(中年人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古典美),更有纵横交错的现实感(渗透了对永恒的理想追求),都深蕴着苍凉与感伤。

本文由雨季开始,深情地联想祖国。第一自然段,由“雨”展开具体的想象,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相思。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以典型的经过提炼了的细节传达出作者的离恨乡愁。作者在中间各段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文理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而其无碍的文才,足令读者的心情随作者的心灵转换而起落,却不会感到凌乱无章。从二至四自然段,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对祖国的印象。五至十自然段通过多角度的描写,突出了听雨的主题,描写了残缺的回忆,抒发了深藏的哀愁。十至十四段写台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种记忆。最后一段,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慕、回忆埋入心底,沉淀。

艺术成就: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品,《听听那冷雨》集中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首先,本文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以写诗的方法来写散文,以情感和意境来组织和结构文章,而放弃或者打碎了完整的时空次序,通过奇丽而多变的想象,运用多种感觉方式展开联想,将多种与雨有关的意象会聚于一体,在反反复复的渲染铺排中,抒发作者的情感。作者写台北的春雨,交叉运用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和幻想、通感等联想和想象方式,将这些方式叠加、编织成一张重重叠叠、密密麻麻的网,使读者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被它所裹挟、缠绕。作者写对绵绵春雨的感觉,感觉到天地间的一切都是潮湿的,不仅“天潮潮地湿湿”,就“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写视觉,则将雨中的台北比作“黑白片”和中国画,并将台北的雨中山水与美国西部的自然景色作对比,突出了“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情调”;写嗅觉,则生动地分别描绘出“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气”;写听觉。更是竭力调动想象,从大陆江南的雨声到台北的雨声,从古代的竹瓦房,到旧式日本房屋里的雨声,把雨声比作古老的音乐、比作灰美人纤手抚弄的琴键、比作母亲吟哦的摇篮曲;作者更是将听、视、嗅和幻想等多种感觉方式融合起来,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想象和对现实生活的观感、联想等会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悠远、节奏旋律优美的文字乐章。

其次,作者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渲染和强化对大陆故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念之情。

第一,作者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穿插运用。文章中有对自己的少年经历、旅美所见的叙述,有大量对雨境的细致描写,兴笔而至的议论,这些手法又都统一在浓厚而感伤的抒情基调中,以抒情的主旋律来贯穿全文。第二,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渲染台北雨季的漫长、缠绵,从而寄托对故乡和传统文化的欲罢不能、魂牵梦绕般的思念之情。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台北的春雨,将雨境雨声比作黑白电影、中国山水画、古老的琴声、母亲的吟哦、无数只蚕啮嚼桑叶的声音等等。文章多处运用对照手法,如通过不同时空中的雨境、雨声的对比,突出绵绵春雨的撩人心肺的感觉,如台北与大陆、现实与想象、古代与现实、文字中的抽象与现实中的具象等等。而这种对比,又都是建立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基础之上的。

最后,本篇散文的艺术特色,很大程度上都是借助于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的语言加以表达的。本文语言凝练华丽,文字典雅而富于弹性,巧妙地熔古典语汇与白话于一炉,善于通过汉语的象形和音韵特征来渲染情感,把握徐疾交错的节奏。作者善于运用叠字叠句,参差错落,贯穿全文。有的近似排比句反复出现;有的同声叠韵,如“走人霏霏令人想入非非”,“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别具匠心。文章的句子结构灵活多变,短句短到点点滴滴,一字一句,二字三字一句,长句像连绵不断的雨脚,一口气长到三十九字;杂以流动自然的少量韵语段落,从声音和形象两个方面表现对雨季的感受。作者又独具匠心地将方块字的形象性和平仄声,神而化之,凝结为一幅绵绵密密、千丝万缕的雨境,一阵阵远远近近、紧敲慢打的雨声,甚至那潮潮湿湿的雨意,清清冷冷的雨味,飘飘忽忽的雨腥,一齐进入读者的眼耳鼻舌身,同时渗透每一根神经。另外,文章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语言美。

请同学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