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中国当代散文赏析(上)>>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一

知识点一:秦牧《社稷坛抒情》——面对土地的沉思




一、作者简介

秦牧(1919—1992),当代散文家。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生于香港。少年时代侨居新加坡和马莱亚。1932年回国,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求学。抗战爆发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参加演剧队宣传抗日,后来到桂林、重庆等地,还做过教师和编辑等工作。1943至1944年在报纸上发表抨击国民党当局的文章,后结集为《秦牧杂文》出版。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底随《大公报》到香港,开始职业写作生涯。1949年初进入江东解放区,年底随解放大军进入广州。此后,一直生活、工作在广州,曾任《羊城晚报》副总编、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等职。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在“文化大革命”前出版了散文集《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文艺随笔集《艺海拾贝》等,其中《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等篇是他的代表作。“文革”后,出版了散文集《长河浪花集》、《长街灯语》、《花蜜与峰刺》、《晴窗晨笔》、《北京漫笔》、《秋林红果》等。散文之外,还著有华侨题材的中篇小说《黄金海岸》和长篇小说《愤怒的海》。

二、作品导读

秦牧的散文以博识见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见日月星辰、山川土地之宏博,或状花鸟虫鱼、珍禽异兽之精微,引名胜古迹、史实传说,话风土人情、趣事轶闻,形成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特色。语言平易流畅,文采焕发,格调清新。其散文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评论界的好评,不少篇章被选入大学、中学的教科书,对当代散文创作有很较大影响。

主题意蕴:散文《社稷坛抒情》创作于1956年,收入北京市文联创作委员编选,北京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我热爱新北京》,是秦牧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主要表现了作者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沉思、赞叹和自豪感。这篇散文将爱国激情融合于思古幽情之中,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泥土、大地和生活在这泥土大地之上的劳动者以及由他们所创造的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衷心赞颂,并进而对祖国的现实和未来流露出一种真挚的关切之情。

作品分析:作者独立坛前,让思想飞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尽情漫游古代世界。他想到了农民怎样为土地流尽了汗水又渗入了鲜血,看到了古代思想家们如何在星空下苦苦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听到了古代诗人面对大地放歌长吟的悲壮声音……一个个意象接踵而来,稍纵即逝,乍看似散花满地令人目不暇接,细思一下则万象同宗,归结为一个中心: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智慧积累起来,才有了今天的人类文明。散文融思想性、艺术性和知识性于一体,文笔汪洋恣肆,思想宏大开阔。不仅可以使读者得到美的艺术享受,获取新的知识,而且会受到一种庄严的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启迪与陶冶。

艺术成就:本篇散文可从下列几方面认识。首先,大开大阖,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色。这篇散文抒发感情的方式表现为思接千古,浮想联翩。作者时而凭着“想象的羽翼”上溯到人类历史的源头;在“一家家的门口”看到农民们在劳动,在饮食,在希望,在叹息;时而又“走出了黑暗的历史隧洞,突然见到耀眼的阳光”;“想起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农民是几千年历史中第一次真正挣脱了枷锁,逐渐离开了鬼神天命的羁绊的农民”,作者驰骋于历史长河之上,上下数千年,纵横捭阖,但始终以社稷坛、五色土贯穿全篇,放得开,聚得拢,形成丰富博大、汪洋恣肆的风格。

其次,知识渊博、想象丰富,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即向读者介绍了社稷坛和五色土的含义与由来。笔锋一转,作者写道:“这图案使人沉思,使人怀古”,“这真是一个激发人们思古幽情的所在”。“凭着思想和感情的羽翼”,作者遥想当年帝王们穿着衮服,戴着冕旒,在礼乐声中祭地的情景。接着又“仿佛穿过历史隧洞”“走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看到古代诗人屈原正在用他悲悯深沉的眼睛眺望大地,问天问地,抒发着他“对于自然之谜的探索和对于人间疾苦的愤慨”。借屈原之口,作者提出了这位古代诗人所曾关心和究诘的天地宇宙间的根本问题,引导人们思考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的历史,仿佛“会见了古代的唱着《诗经》里怨愤之歌的农民”,“看到他们在田野里仰天叹息”,“看到他们画红了眉毛,或者在头上包一块黄布揭竿起义……”,作者又由社稷坛的“五色土”谈论起面对土地沉思的古代思想家和古代的文化、人类的文明,想到了“五行”观念的萌生过程。又由“五色土”而联想到许多关于泥土的故事和国家的统一……直到走出“黑暗的历史隧洞”,回到阳光灿烂的现实。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借助于渊博的知识,借助于想象的翅膀,深刻而又和谐地渗透在令人微醉的思古幽情之中。

再次,夹叙夹议,情与理的融合是《社稷坛抒情》的又一显著特色。作者把美丽的想象与深刻的分析结合起来,这种分析使想象的境界臻于深邃、悠远,发人深思。文中把社稷坛后金碧辉煌的华丽的宫殿与只有五色泥土的荒凉的坛进行对照,作者议论道:“没有这泥土所代表的大地,没有在大地上胼手胝足的劳动者,根本就不会有这宫殿,不会有一切人类的文明。”这句话道出了作者真正的感叹所在,作者对千百年来辛勤劳动着的农民寄予了深切的感情,赞颂只有劳动者才是这大地上一切财富的真正创造者和所有者。文中由大地、泥土而联想到古代的劳动人民,由敢于向苍天发问的爱国诗人屈原想到更精于科学思维的许多思想家。作者写道:“没有这些古代思想家,我们就不会有这个五色的土坛,审视这五种颜色吧,端详这个根据‘天圆地方’的古代观念筑起来的四方坛吧!它和我们民族的古代文化存在多么密切的关系啊!”作者对集民族文化传统观念之精华的社稷坛、五色土的赞美之情跃然纸上。

最后,《社稷坛抒情》在语言表达上自然、率直、富有情趣,颇具特色。作者如与读者一起徜徉在中山公园,一起登上社稷坛,尽情倾吐,无拘无束,语言朴素而有文彩。文章开头写道:“北京有座美丽的中山公园,公园里有个用五色土砌成的社稷坛。”短短一句话,貌似平淡,实则“雕凿之极而近于自然”,正可以见出作者的艺术功力。全文在平易、亲切的絮谈之中,时有妙语、警句和精彩的比喻闪耀其间,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请同学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