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王蒙(1934—)当代作家。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从事青年 团的区委会工作。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 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2002年起任中国海洋大学顾问、教授、文学院院长等职。主要作品有中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布礼》、《蝴蝶》、《杂色》、《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相见时难》、《活动变人形》等;小说集《冬雨》、《深的湖》、《加拿大的月亮》,另有散文集《德美两国纪行》、《桔黄色的梦》;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创作是一种燃烧》等。
王蒙的小说创作最关注的思想主题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的复杂现象及其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演变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历史文化的深刻底蕴。同时其创作一直求变求新,经常领风气之先。王蒙在国内首开新时期国内意识流小说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其作品有着广泛的国际声誉。
二、作品导读
路翎的中篇小说《洼地上的战役》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1954年第3期。后收入作家的小说散文集《初雪》。这是一篇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热情讴歌战争中深厚友谊的优秀作品,在当时曾一度获得好评。由于作品选取了一个最容易引起非议的生活侧面,描写了志愿军战士与一个朝鲜姑娘间朦胧的爱情,表现了所谓的“个人温情主义”,加之受胡风冤案的株连而遭到了严厉的批判与否定。“文革”后,小说被收入小说集《重放的鲜花》之中。
主题意蕴:《洼地上的“战役”》虽然经历岁月沧桑的考验,但仍是一篇富有艺术魅力的值得一读的佳作。它述说了两个不同意义的“战役”:一个是真实的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另一个是同样真实和惊心动魄的人的情感的战争故事。小说没有浓墨重彩地去写战役中的拼搏杀戮,而是着重表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战士王应洪和朝鲜姑娘金圣姬之间所发生的动人的爱情纠葛,反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赞美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歌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这种取材角度新颖而不落俗套。
作品分析:志愿军侦查员们住在一户朝鲜老乡家里。朝鲜姑娘金圣姬一家人因为中国志愿军的军风(国际主义精神、助民为乐等等)而对他们十分友好;年轻、单纯的姑娘又由好感而萌生了对志愿军战士王应洪的爱慕遐想之情。这种特殊、微妙的感情,被班长王顺察觉到了。对这种特殊际遇中产生的爱情之芽,很难使人苛责,尤其面对的是位老百姓,一个涉世不深天真未泯的少女!王顺发现王应洪一个心眼儿渴望参加正义战争,他在驻地训练时助民为乐,根本没有爱恋异国少女的想法。于是,班长引导王应洪,一方面要珍惜姑娘的爱情,一方面也要严格遵守纪律。王应洪是个积极上进、严格要求自己的青年,他不无痛苦但又是自觉地做出了正确的抉择。一次,王应洪在金圣姬为自己洗过的军装衣袋里,发现姑娘赠送的袜套,他毫不犹豫地把事情报告了班长,并生硬地将袜套还给对方。在执行任务时,他又在衣袋里发现了那双袜套,还有一条绣花手帕。在战斗的间歇中,他把这件事向班长作了汇报;班长告诉他战斗结束,再还给对方。不幸的是在返回途中,遇到了敌人的巡逻队,为掩护战友,王应洪牺牲了。王顺将染着烈士鲜血的手帕和王应洪的一张照片交给了金圣姬。最后朝鲜姑娘金圣姬在勇敢面对可爱的战士牺牲之时,感情也变得成熟、庄严而崇高了。《春之声》原载《人民文学》1980年第5期。是王蒙在新时期致力于小说创作的革新,采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第一篇代表作。曾荣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文革”后,复出文坛的王蒙,敏锐地感觉到了小说创作的必须变革。他主张“艺术方法要和生活的丰富多彩相适应”,认为复杂化了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需要复杂一点的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在创作了《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之后,他就开始了对西方“意识流”手法的大胆尝试。他用“意识流”手法来表现自己“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创作出《春之声》、《海的梦》、《风筝飘带》、《蝴蝶》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向传统的小说观念和表现手法做出了挑战,推动了新时期小说变革和发展。
主题意蕴:无论对王蒙本人还是对新时期小说创作,《春之声》都是一篇值得重视的作品。这个篇幅不大的短篇小说热忱地表现和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大地出现的新的希望和转机,揭示出一个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主题。作者曾以直面现实的勇气揭露出我们生活进程中出现的曲折和矛盾,但他并非只是一味地描绘社会生活的阴暗侧面,相反,他总是注意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准确把握时代本质,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鼓舞。《春之声》通过主人公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在八十年代第一个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乘闷罐车回乡探亲的沿途见闻和心理联想,让人们聆听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大步迈来的铿锵脚步声。从困难中露出希望,冷峻中透出暖色,使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作品分析:《春之声》没有贯穿全篇的故事情节,主要借助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联想和下意识的活动,创造出某种典型意境,反映出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灵奥秘,向人们传递着春天的信息。它主要写工程师岳子峰访德归来,春节前夕搭乘闷罐子车回乡探亲途中的思绪。列车启动“咣”的声响,是主人公驰骋联想的起点,这使他想到甜蜜的童年,写出了他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双亲的爱。列车运行“那愈来愈响的声音”,使他想到“下起了冰雹”、“铁锤砸在铁砧上”、“在黄土高原的乡下,到处还有人打铁”;想到歌曲《泉水叮咚响》;联想到“广州人凉棚下面垂挂的许多三角形瓷板,它们伴随着清风,发出叮叮咚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再想到“美国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等。这些自然灾害的音响,落后生产方式的音响,象征着落后;点缀生活的美好音响,表达了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这些,流露了岳子峰对祖国落后的忧虑和对祖国繁荣的渴望。车厢里人们轻松惬意的议论:“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表、豫剧片《卷席筒》、三接头皮鞋、包产到组、差额选举……”小说的主旨水到渠成:“觉得如今每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出现转机,都是有趣的、有希望的和永远不应该忘怀的。”通观全篇,文章的主旋律是春天的声音,这一主旋律是在人们意识的层次上开掘出来的并得到抒发加深的,是外景在人物心灵上的升华。而春的声音又是一个总体象征,用自然界的春天象征朝气蓬勃的社会生机,改革开放给国家、人民生活带来的转机。那“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火车头,拖着破烂寒伧的车厢奔驰”,“落后、破旧、令人不适的闷罐子车,虽象征着现实生活的矛盾、不协调,也象征着希望,象征着旧的还在、新的已经产生,同时还象征着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既有沉重的负担,又有光明的前景。使我们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们祖国无论是人们的思想状况、言论,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正呈现出令人兴奋的转机,伟大祖国迎来了重新振兴的春天。
艺术成就:《春之声》推动了新时期小说的变革与发展。首先,作品大胆突破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借鉴西方“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以主人公的感受、联想、会议来组织材料,形成了一种放射式的心理结构。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生活的转机是通过主人公岳之峰在闷罐车里的丰富联想来实现的。当岳之峰置身于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的车厢里时,他的思想却浮想联翩,忽东忽西如天马行空,从中国想到外国,从城市想到乡村,从过去想到将来。主人公的意识流动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突破了时空的制限,扩展了作品的容量。其次,作品还改变了传统小说从人物外貌、语言、行动来写人物的方法,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运用直接内心独白和间接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对外界事物产生的感觉、联想、回忆、幻觉,甚至梦境等活动,以“主观镜头”折射客观事物,使客观事物以主观感受的形式出现,将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统一起来,体现了王蒙既面向客观世界也面向主观世界的创作思想。最后,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使作品的含义更深远、更令人思考。一方面,注意通过对祖国历史和现实的“纵”的对比,使人感受到深沉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另一方面,又从祖国的现实与外国的“横”的对比中,使人们看到祖国的落后和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以激励人们去顽强奋斗。而作品中落后、破旧的车厢,崭新的内燃机火车头,以及车厢内有人用先进的录音机学外语、播放外国歌曲等等,又都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