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二章中国当代小说赏析(上)>>知识讲解>>你问我答


同学们,本栏目是对你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归纳。其中,有一些共性问题,也许你会需要哦!


   椭圆形标注: 让我来帮你解决常见问题!


问题一:分析《洼地上的“战役”》的艺术成就?

回答:首先,小说取材角度新颖、不落俗套。在众多的表现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中,路翎选取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最容易引起非议、又十分真实感人的生活侧面——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一个朝鲜姑娘和一名志愿军战士之间发生的纯朴、朦胧的爱情故事,来反映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从爱情与纪律所引发的感情冲突中,具体地写出一种更崇高、更伟大的对于朝鲜人民的爱,对于和平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更加深刻地展示出志愿军战士伟大的胸怀和美好、高洁的心灵,也使小说具有了独特、感人的艺术魅力。其次,小说还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真实、感人。作者着重地揭示了人物深层心理的复杂变化,试图在“友情”和“爱情”两个层面上探讨个人幸福与卫国战争,部队纪律与个人情感等一系列关系,这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文学创作中普遍不重视人物心理,特别是完全忽视个人感情的时代氛围下,无疑是一个大胆而又极有意义的突破。最后,小说在描写人物、叙述故事过程中,不仅注意作品结构的和谐、严谨,还运用富于象征意义的细节,如绣花手帕,来烘托气氛、刻划人物,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问题二:谈一谈朱老巩的人物形象?

回答:在《红旗谱》的英雄谱系中,朱老忠是最具艺术光辉的典型形象。他是一个横跨新旧两个时代,在斗争中找到正确方向的农民英雄。他既有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性格,又洋溢着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其鲜明的思想性格特征首先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阶级爱憎和有勇有谋、既坚且韧的斗争精神。显然,这来源于深似大海的阶级仇恨,得益于坎坷多艰的漂泊生涯。家破人亡的惨剧,父辈精神的熏陶,走南闯北的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使他比父辈有了更多的智慧和韧劲,实现了对旧时代农民英雄的超越。其次,慷慨好义、济危扶困、舍己为人的高尚美德。这绝不只是对传统精神的继承,而是阶级觉悟的升华。对阶级兄弟的情深似海、义重如山,对晚辈青年的体贴慈爱、情深意切,使我们窥见了朱老忠闪烁着人性美和人情美的高洁心灵。第三,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党的无限忠诚。“一文一武”的复仇模式并不能改变他和本阶级的命运,党的启示教育才使他大彻大悟。此后,先进思想的不断洗礼坚定了他永远跟党走的信念,烈火狂风的斗争锻炼促其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他终于汇入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洪流。显然,在朱老忠身上,既集中了中国农民的传统性格,又体现了新时代农民革命的特色,朱老忠的生活斗争道路,不啻是中国农民英雄向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转化的真实写照。

问题三:简析小说《林海雪原》的主题意蕴

回答:小说描写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团参谋长少剑波为首的人民解放军的一支由三十六人组成的小分队,深入东北人迹罕至的林海雪原,同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武装所进行的殊死战斗,最终全歼顽敌取得胜利的故事;通过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绥芬草甸大周旋、大战四方台等主要情节,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小分队在远离主力部队的林海雪原中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战斗,热情地讴歌了小分队指战员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问题四:简析小说《创业史》的艺术成就

回答:首先,《创业史》在探索、展示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同时,还真实地描写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前后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揭示出广大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接受公有制时,从精神到心理发生的巨大变化。小说一开始在“题叙”中叙述了梁三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这部历史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过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题叙”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农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拼尽毕生的精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走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才会有自己光明的前途。然而“创业难”,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小说围绕四条线索展开描写:一、梁三老汉、王二直杠等贫雇农民,被传统所羁绊,以固有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创业,与互助组格格不入;二、富裕中农郭世富,这个农村坚持个体经济的代表人物,凭借个人优厚的经济力量,用自己的“榜样”去吸引个体农民,公开跟农业集体化对抗;三、富农姚士杰把他的全部精力用在与梁生宝互助组作对上,暗中施展各种阴谋,妄图扼杀互助组;四、共产党员、村代表郭振山,背离党的宗旨,热衷个人发家,幕后支持互助组的反对势力。这四种力量纠合交织在一起,阻碍着蛤蟆滩合作化进程的正常发展。正是在这场斗争中,梁生宝互助组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团结、教育农民群众,最终使蛤蟆滩农民放弃旧有生产关系,告别传统生活方式,接受了社会主义初期公有制,走上互助合作道路。小说真实、可信、细腻地写出了广大农民告别私有制、接受公有制的精神和心理变化,成为“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面镜子。”(阎纲:《<创业史>与小说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页。)

其次,《创业史》还塑造了众多独具个性具有认识价值的人物形象。主人公梁生宝是作家着墨最多、倾注最大热情塑造出来的一代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形象。作为共产党员,他把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甘心情愿去吃苦、去节省每一分钱,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创社会主义大业;作为基层干部,他具有公道、能干的可贵品质,和为集体事业贡献一切的自我牺牲精神;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勤劳纯朴、老实厚道、甚至有些多愁善感。这些不同的品格侧面显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庄稼人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特有气质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梁三老汉是小说塑造得最精彩的形象。这是一个老一辈农民,善良、勤劳、倔强、保守。他由衷地感谢带来土地、带来创业希望的共产党,但又不理解、不能接受社会主义的新事物,思想和性格上充满着种种矛盾。最后,在事实面前,他心悦诚服并愉快走上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大道。这一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农民在告别封建私有制时在思想和心灵上逐步转变的艰难历程,其中包含作者对农民的理解和挚爱之情。蛤蟆滩上的“三大能人”的形象也描写得非常生动。这三个人虽都因精明强干被称为“能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份性格不一,“能”的特点就各有千秋:郭振山阳奉阴违、装腔作势;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姚士杰则阴险狠毒、诡计多端。其他人物如高增福、冯有万、任老四、任欢喜、王二直杆、梁大老汉、高增荣、改霞、素芳、生宝妈等都个性鲜明,有血有肉。众多人物几乎包括当时农村社会各个阶段,阶层的典型,组成一个矛盾统一的形象世界,展示出宽广的社会生活画面。

最后,《创业史》还具有浑厚而恢弘、深沉而热烈、细密而逎劲的艺术风格。作家试图站在历史的高度,探索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概括中国农民生活道路和心理的巨大变化,使小说气势磅礴、结构宏伟。作品细腻地描写了陕北农村的自然风貌和生活习俗,并将叙述语言、人物内心独白与自己的情感、对事物的评价、对人物的剖析结合起来,形成诗情与哲理结合,乡土气息、民族色彩、时代精神融合的艺术魅力。

《创业史》作为十七年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但也引起包括作者参加的热烈辩论。不可否认,作品集中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政治意识形态的主流叙事意向,打下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但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进入知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