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青少年时期接触新文学作品,参加家乡的革命斗争。1930年入保定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曾参加保定二师学潮。1932年其故乡发生的高蠡暴动对他的生活和创作有很大影响。1933年流浪到北平。1935年发表了描写高蠡暴动的第一篇小说《夜之交流》。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蠡县救国会委员、冀中区新世纪剧社社长。游击大队政治委员等职。写了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后扩展为中篇《父亲》),剧本《堤》、《血洒卢沟桥》等。这些作品中开始出现《红旗谱》中的人物。1945年起做地方工作。1948年随军南下,任湖北襄樊地委宣传部长。1952年调《武汉日报》社任社长。1955年后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梁斌的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红旗谱》,出版后激起强烈反响,被誉为反映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农民生活和斗争的史诗式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后被改编为话剧和电影,译成外文出版。以后还陆续出版了小说的第二部《播火记》和第三部《烽烟图》,还出版了长篇小说《翻身记事》,作品集《笔耕余录》以及《春潮集》、《一个小说家的自述》等。
二、作品导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高潮阶段,文学史上出现了代表本时期艺术水准的经典作品,如被称为“三红”的《红旗谱》、《红日》、《红岩》以及《青春之歌》、《三家巷》、《苦菜花》、《迎春花》、《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平原枪声》等。这类作品大多都自觉地将文学创作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对阶级斗争主题的描写来体现强烈的政治目的。由于它们的作者大都亲身经历过革命斗争,有的本身就是革命的参加者,有着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切身体验,因而他们写出来的这些作品有着具体的历史内容和细致真切的情节场面,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意义。梁斌的《红旗谱》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内容及主题:《红旗谱》由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出版。这是一部反映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的史诗式的作品。它通过冀中平原锁井镇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尖锐的矛盾和斗争过程的描写,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对大革命前后中国北方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进行了历史性的艺术概括,深刻反映了中国农民革命由自发反抗到有组织斗争的历史性转折,中国农民英雄向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转化,显示出了党的伟大力量,热情讴歌了人们群众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人物形象:《红旗谱》的重要成就之一是深刻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精神和民族气魄,刻画了各阶层的众多人物,更成功地塑造出了几代农民的典型形象,组成了一个壮观的英雄谱系。第一代农民的代表人物是朱老巩。他为人豪爽侠义,为了锁井镇四十八村的穷人,他敢“伸一下大姆手指头”,带头与地主冯兰池斗争,然而斗争失败了,他在气愤中吐血而死。第二代农民的代表人物是朱老巩的儿子朱老忠。他闯关东,回家乡,对地主阶级充满深仇大恨,有誓死为四十八村穷人伸冤复仇的决心,然而在找到党之前,他自知力量不够,处处“隐忍”;找到党后,他的斗争才有了新局面。第三代农民的代表是朱大贵等年轻人。他们的斗争从一开始就在党的正确指引下,于是节节胜利,走向光明。三代农民形象的塑造以及他们个人命运、斗争结局的描写,形象地说明:中国农民的革命斗争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摆脱旧命运,揭开新的光辉篇章。
在《红旗谱》的英雄谱系中,朱老忠是最具艺术光辉的典型形象。他是一个横跨新旧两个时代,在斗争中找到正确方向的农民英雄。他既有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性格,又洋溢着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其鲜明的思想性格特征首先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阶级爱憎和有勇有谋、既坚且韧的斗争精神。显然,这来源于深似大海的阶级仇恨,得益于坎坷多艰的漂泊生涯。家破人亡的惨剧,父辈精神的熏陶,走南闯北的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使他比父辈有了更多的智慧和韧劲,实现了对旧时代农民英雄的超越。其次,慷慨好义、济危扶困、舍己为人的高尚美德。这绝不只是对传统精神的继承,而是阶级觉悟的升华。对阶级兄弟的情深似海、义重如山,对晚辈青年的体贴慈爱、情深意切,使我们窥见了朱老忠闪烁着人性美和人情美的高洁心灵。第三,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党的无限忠诚。“一文一武”的复仇模式并不能改变他和本阶级的命运,党的启示教育才使他大彻大悟。此后,先进思想的不断洗礼坚定了他永远跟党走的信念,烈火狂风的斗争锻炼促其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他终于汇入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洪流。显然,在朱老忠身上,既集中了中国农民的传统性格,又体现了新时代农民革命的特色,朱老忠的生活斗争道路,不啻是中国农民英雄向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转化的真实写照。
小说还塑造了严志和这个“地道的农民”形象。这是个具有二重性格的复杂人物,作为朱老忠的衬托,收到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应。除了这两个第二代农民形象的典型外,作为第一代农民形象的朱老巩、严老祥,第三代人物的运涛,江涛、大贵、春兰等,也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使入历久难忘。
艺术成就:在探索、创造小说艺术的民族化方面,《红旗谱》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这种浓郁的民族风格主要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内容方面,一是描写了具有民族特点和气魄的农民革命斗争。小说着力描写的锁井镇农民几代人的斗争.特别是“反割头锐”和“保二师学潮”,无论从内容或斗争方式上,都带有民族的传统色彩。二是小说所塑造的农民英雄形象,都植根于广袤的冀中大地,都继承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闪耀着我们民族的性格风采。三是小说以冀中平原为深广的背景,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滹沱河、白杨树,瓜棚、柳巷及坦荡的大平原,都充满着诗情画意,洋溢着乡土气息和民族感情,构成富有魅力的冀中风景画和风俗画。在形式方面,一是继承古典小说写人的传统技法,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二是学习古典小说的章法结构,在情节的提炼和安排上靠拢民族的欣赏习惯。作品借鉴了“一石三鸟”的传统手法,全方位地刻画人物。以两个大故事辐射全书,三个主要人物贯穿首尾,形成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体现了宏观的整体美。同时,从微观上观照,某些章节又可各自独立、自成格局,与某些古典小说一脉相承。三是在语言的民族化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作品在大量采用精彩的群众语言的基础上,融古典文学与新文学语言之精华于一炉。不但人物对话口语化,叙事写景也简洁明快,洋溢着浓厚的冀中乡土气息。
总之,作为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红旗谱》不仅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也为小说的民族化提供了范本,因此影响深远,至今仍拥有广泛的读者,无愧它“农民革命史诗”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