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二章中国当代小说赏析(上)>>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一

知识点一:路翎《洼地上的“战役”》——青春与爱情的交响




一、作者简介

路翎(1923—1994),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七月派”小说家。原名徐嗣兴,祖籍安徽省无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少年亡父,故改随母姓,寄居于舅父的封建大家庭中,抗战逃难中接触到苏联著作,开始尝试写作,因写作宣传抗日的《实战日记》而被学校开除,17岁时以短篇小说《“要塞”退出以后》、《一个青年经纪人底遭遇》受胡风赏识而于文坛初露头角,自此成为三十年代“七月派”的主力作家。1940年后曾在矿区生活工作,创作了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其中《卸煤台下》颇有成就。 1942年后,未满20岁的路翎进入创作高峰,创作了被邵荃麟评价为“在中国的新现实主义文学中放射出一道鲜明的光彩”的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1944年发表)及当时篇幅最长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1945),表现封建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建国后,因胡风事件蒙冤,《洼地上的“战役”》受到最严厉的批判,从此中断写作20多年。1981年恢复工作,任戏剧出版社编辑。路翎是七月派中作品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创作,善于揭示社会的复杂内涵,描写人物心理的多层性,文笔酣畅深厚却又不失细腻。

二、作品导读

路翎的中篇小说《洼地上的战役》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1954年第3期。后收入作家的小说散文集《初雪》。这是一篇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热情讴歌战争中深厚友谊的优秀作品,在当时曾一度获得好评。由于作品选取了一个最容易引起非议的生活侧面,描写了志愿军战士与一个朝鲜姑娘间朦胧的爱情,表现了所谓的“个人温情主义”,加之受胡风冤案的株连而遭到了严厉的批判与否定。“文革”后,小说被收入小说集《重放的鲜花》之中。

主题意蕴:《洼地上的“战役”》虽然经历岁月沧桑的考验,但仍是一篇富有艺术魅力的值得一读的佳作。它述说了两个不同意义的“战役”:一个是真实的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另一个是同样真实和惊心动魄的人的情感的战争故事。小说没有浓墨重彩地去写战役中的拼搏杀戮,而是着重表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战士王应洪和朝鲜姑娘金圣姬之间所发生的动人的爱情纠葛,反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赞美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歌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这种取材角度新颖而不落俗套。

作品分析:志愿军侦查员们住在一户朝鲜老乡家里。朝鲜姑娘金圣姬一家人因为中国志愿军的军风(国际主义精神、助民为乐等等)而对他们十分友好;年轻、单纯的姑娘又由好感而萌生了对志愿军战士王应洪的爱慕遐想之情。这种特殊、微妙的感情,被班长王顺察觉到了。对这种特殊际遇中产生的爱情之芽,很难使人苛责,尤其面对的是位老百姓,一个涉世不深天真未泯的少女!王顺发现王应洪一个心眼儿渴望参加正义战争,他在驻地训练时助民为乐,根本没有爱恋异国少女的想法。于是,班长引导王应洪,一方面要珍惜姑娘的爱情,一方面也要严格遵守纪律。王应洪是个积极上进、严格要求自己的青年,他不无痛苦但又是自觉地做出了正确的抉择。一次,王应洪在金圣姬为自己洗过的军装衣袋里,发现姑娘赠送的袜套,他毫不犹豫地把事情报告了班长,并生硬地将袜套还给对方。在执行任务时,他又在衣袋里发现了那双袜套,还有一条绣花手帕。在战斗的间歇中,他把这件事向班长作了汇报;班长告诉他战斗结束,再还给对方。不幸的是在返回途中,遇到了敌人的巡逻队,为掩护战友,王应洪牺牲了。王顺将染着烈士鲜血的手帕和王应洪的一张照片交给了金圣姬。最后朝鲜姑娘金圣姬在勇敢面对可爱的战士牺牲之时,感情也变得成熟、庄严而崇高了。

小说以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生活为背景,通过志愿军战士王应红与朝鲜姑娘金圣姬之间发生的纯朴、朦胧的爱情故事,描写了爱情与战场纪律所引发的情感冲突。英雄的壮烈牺牲,使小说具有一种悲剧意味。不同于中国当代战争文学歌颂忠勇、表现战争正义性的模式,《洼地上的“战役”》表现了战争中美好的人性和人的毁灭,温暖的人情味,使这篇写战争和军人的小说,拥有深沉、隽永的美感。

人物形象:年轻的侦察兵王应洪是一位刚入伍不久的新战士。他既具有勤劳善良、纯朴正直的美好品德,又有为了保家卫国、保卫世界和平不惜献出一切的伟大胸怀。来到朝鲜战场后,他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杀敌本领、热切地渴望着能在战场上建立功勋。住在朝鲜老乡家里,他主动帮助房东朝鲜大娘母女俩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当班长点破他尚未觉察的朝鲜姑娘金圣姬的爱恋之情时,王应洪感到愕然、委屈和苦恼,为表示自己的清白对对方采取生硬的态度;而金圣姬一再表示的爱慕之情,又使他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惊慌而甜蜜的感情”。他珍惜这种感情,但作为一个革命军人这种爱又是不能接受的。他不无痛苦却自觉地做出了正确的抉择。不仅主动把金圣姬送给自己新袜套的事汇报给班长,还生硬地把东西退还给对方,自觉地回避与金圣姬的接触。最后,在洼地上的“战役”中,为掩护战友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金圣姬是一位纯真、热情的朝鲜姑娘。在抗击美国侵略者的共同斗争中,她对性格有些腼腆,做什么事都特别认真、热情的志愿军战士王应洪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她希望战争能早日结束,天真地幻想着能与王应洪生活在一起。当王应洪以十分生硬的态度拒绝这种感情时,她感到委屈、不理解,却依然一往情深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情。最后当得知王应洪牺牲的消息后,她以坚强的毅力抑制住内心的悲痛,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冷静和刚毅。这场不寻常的爱情经历,使年仅十九岁的金圣姬迅速地成熟起来了。

班长王顺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待人诚恳的老战士。作者在他身上倾注了同时期作品中很少让人感到的一种亲切的革命的人情味。作为班长,他十分敏锐地觉察到金圣姬对王应洪的爱慕之情。他履行班长的职责,规劝、教育、警告王应洪,不允许他做一个战士所不许做的违反纪律的事;同时,又深深地理解一个朝鲜姑娘对一个志愿军战士的爱,努力将这种爱引导到更伟大、更崇高的方向上去。他关怀战士,理解战士,保护战士,也教育和提高战士。从王顺的身上,体现了我志愿军指战员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崇高的精神风貌。

艺术成就:首先,小说取材角度新颖、不落俗套。在众多的表现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中,路翎选取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最容易引起非议、又十分真实感人的生活侧面——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一个朝鲜姑娘和一名志愿军战士之间发生的纯朴、朦胧的爱情故事,来反映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从爱情与纪律所引发的感情冲突中,具体地写出一种更崇高、更伟大的对于朝鲜人民的爱,对于和平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更加深刻地展示出志愿军战士伟大的胸怀和美好、高洁的心灵,也使小说具有了独特、感人的艺术魅力。其次,小说还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真实、感人。作者着重地揭示了人物深层心理的复杂变化,试图在“友情”和“爱情”两个层面上探讨个人幸福与卫国战争,部队纪律与个人情感等一系列关系,这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文学创作中普遍不重视人物心理,特别是完全忽视个人感情的时代氛围下,无疑是一个大胆而又极有意义的突破。最后,小说在描写人物、叙述故事过程中,不仅注意作品结构的和谐、严谨,还运用富于象征意义的细节,如绣花手帕,来烘托气氛、刻划人物,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请同学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