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一章中国当代各体文学发展概述>>知识讲解>>你问我答


同学们,本栏目是对你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归纳。其中,有一些共性问题,也许你会需要哦!


   椭圆形标注: 让我来帮你解决常见问题!


问题一:分析“伤痕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回答: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指以刘心武的《班主任》(1977)和卢新华的《伤痕》(1978)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其基调基本是愤懑不平心曲的宣泄,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但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具有悲剧意味。但该概念并不是对文学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标示,只是表明了文学与政治现实之间的对应关系。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老鬼的《血色黄昏》等。

问题二:谈一谈汪曾祺的散文特色?

回答:汪曾祺的乡土风情散文多来自童年趣事、故乡风物、家人乡亲、个人经历的回忆。他的绝大部分乡土散文的重要特征就是因经历人生曲折而愈发渴求爱与美的心灵对童年温和亲切的怀恋。回忆中的故乡风土人情经过了主体思想、情感和审美取向的过滤,因而变得纯净温情,在汪曾祺这儿还体现为文化意识的深深浸润。这是他乡土风情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1)他描绘的故乡是既氤氲着爱与美的神性和诗意,又是充满着烟火气息的民俗风景画。如《故乡的元宵》对节日里家乡特有的情景表现得生动鲜活;《耿庙神灯》、《文游台》等篇在描写故乡景物的笔触中充满了向往美与爱的感情。

(2)汪曾祺笔下故乡的自然风物、凡人琐事构成了一个温馨、适意的世界,透示着对尘间俗世的执著与肯定。这里浸透着他的文化思想。

(3)浓郁的抒情气息是汪曾祺乡土风情散文的又一特色。汪曾祺曾说“用充满温情的眼睛看人,发掘普通人身上的美和诗意”。如《水母》将探细人微的笔触深入到民间文化活泼的温情一面,诙谐有趣而富有泥土气息。

(4)汪曾祺乡土风情散文营造的是一种和谐而又平淡的氛围,他的艺术追求目标是“热情的恬淡,人世的隐逸”,这种和谐既是高邮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氛围的反映,也是作家主体文化修养的自然投射。

(5)行文随意曲折,若无结构;语言近口语,节奏感很强,涉笔成趣、征引广博、随意挥洒都是他乡土散文审美风格特色的组成部分。

问题三:“朦胧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回答:①朦胧诗人普遍具有一种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忧患意识,对祖国民族有一种深沉的感情。比如舒婷,也和其他的朦胧诗人一样,往往通过诗歌比较自觉地把自己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广为人知的一首诗,诗人所表达的并不是那种浮泛、虚假的“爱国豪情”,而是从自己与祖国同命运、共忧患的角度写出了个人和民族之间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关系。②朦胧派诗人普遍具有现代意识,强调人的自我价值,主张表现自我。如舒婷《致橡树》一反传统爱情关系中的依附心理,表达出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现代爱情观念。

问题四:“第四种剧本”是什么?

回答:第四种剧本”是剧作家刘川对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这些剧本突破了当时剧坛所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框框,而显示出某些特色。被称作“第四种剧本”的,主要有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鲁彦周的《归来》、何求的《新局长来到之前》、王少燕的《葡萄烂了》、李超的《开会忙》等剧作,与其他作品相比,“第四种剧本”最突出的特点是写人,按照“人”应该有的思想、感情、意识塑造形象,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生活的干预。

进入知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