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将幼儿园教育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可见,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教育活动。幼儿园艺术教育是指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借助艺术手段,依据美的规则对幼儿艺术活动进行适时适宜干预和引导,使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感受美、表现美,建立和遵守美的规则,发展美感、开启心智和创造意识的系统教育活动。其宗旨是:以幼儿为本,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以发展幼儿基本审美素养、提升幼儿生活品质为基本价值取向。
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发挥艺术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以实现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目的。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园艺术教育能够达到的合理效果的一种预期,是指导幼儿园艺术领域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活动成败的核心因素。只有明确了教育目标,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内容、方法、评价才能有的放矢。教育目标的制定,一方面需要满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依据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在社会时代背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氛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系统性地来完成。因此,幼儿园艺术教育目标的制定就成为一项整合学术性和政策性的工作,既要考虑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又要关照国家和民族对当前幼儿艺术教育的要求。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可参照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艺术教育领域的总目标包括: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能参加艺术活动,并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艺术领域提出的目标及价值取向与《纲要》中艺术领域倡导的理念如出一辙,异曲同工。也是对纲要中艺术领域的目标内容具体化和细化,以便一线幼儿教师理解和实践。
一、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总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总目标”、“内容与要求”,以及“指导要点”。其基本的价值取向是:激发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和喜爱,丰富幼儿的审美感受和体验,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促进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培养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总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幼儿的艺术感受是指幼儿被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的事物或艺术作品所吸引,从感知出发,以想象为主要方式,以情感的激发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艺术能力,这就是一种审美感受。其主要内涵是主体情感的体验、满足和愉悦,并由情感的预约达到精神的自由。幼儿艺术感受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幼儿艺术感受是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的;二是幼儿的艺术感受是直觉的、想象的、情感的;三是幼儿的艺术感受是不同于成人而富有个性的。因此,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的重点是感受力,让幼儿“感受”美。美是客观存在的,而美感强调的是主观体验。也就是说,我们所接触的环境中、生活中、艺术作品中蕴含了很多美的元素,是否能发现其中之美,需要具有美的感受能力。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所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此外,同样一件艺术作品带给人们的情感体验很可能千差万别,有人能够感受到它的美,有人却感受不到,当然认为美或不美的观赏者还会因为关注点不同而体验各异。例如,不同邻域的工作者看到蒙娜丽莎这幅名画时的感受有所不同。美国马里兰州的约瑟夫•鲍考夫斯基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压根就没笑。法国里昂的脑外科专家让•雅克•孔代特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刚得过一场中风,请看,她半个脸的肌肉是松弛的,脸歪着所以才显得微笑。英国医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丽莎怀孕了。他的根据是:她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表情,皮肤鲜嫩,双手交叉着放在腹部。
视听感官是艺术活动的主要感觉器官,是获得艺术感知觉的“窗口”,艺术活动的过程往往需要多种感官参与协作完成。例如音乐主要应用听觉感官,美术主要应用视觉感官,舞蹈则需要视听、运动觉共同参与。组织音乐、美术、舞蹈活动会使幼儿在对图形、色彩、声音、节奏等感知中促进相应感官的感知能力,有了良好的感知能力为基础,才能进一步形成积极的审美情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处处留意、积极关注,主动发现和比较周围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美的事物,让幼儿有直接的体会,从而产生深刻的喜爱之情,不断提高幼儿美的感受力。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听到旋律优美的音乐会主动倾听,会伴随动感十足的音乐点头或扭动肢体,给幼儿几只画笔,他们就会随心所欲的涂涂画画。为什么当幼儿渐渐长大,我们看到孩子们随心所欲的艺术表达不仅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反而对艺术活动的兴趣越来越少了呢?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个体的兴趣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外部的刺激,如新异的内容、新奇的形式、新颖的材料等;二是内部的动力,即好奇心和求知欲。反观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教师的要求和约束过多,幼儿丧失了内在动力,提供的材料不够新奇,无法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幼儿由于意志力发展不够好,因此其学习主要受兴趣支配,对感兴趣的活动会积极投入,专心致志,甚至会自觉克服困难,对不感兴趣的活动则会回避、拒绝,甚至反抗,即使勉强参加,也收效甚微。在和一位有着丰富幼儿经验、执教多年的教师交流幼儿美术教育时,她坚定地告诉我:“想象力是每个孩子都有的,不需要我们再教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教他们绘画技能,这样他们才能画出来他们的想象。你看这样的画就是瞎画,就算他有想象力又有什么用呢?”不难看出,“技术至上”已经成为了幼儿美术教育的一道枷锁。另外,多数的成人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幼儿的艺术创作,他们不断地苛求着幼儿。“你这画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像,老师是怎么教你的?”“这孩子画画太难看了,还是报个绘画辅导班学习一下吧!” 等等这样的观点己经是社会对幼儿绘画评价的常态了。我当前的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求的“技术上”、“随意评价”的现象导致幼儿丧失了内在动力,再加上提供的材料又不够新奇,无法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幼儿的兴趣自然一点点丧失殆尽,变得越来越不愿意用艺术形式去表达。
幼儿有着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艺术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幼儿园教育活动应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艺术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如听音乐做自由动作、在某个主题下的意愿画等。只有在没有任何外部压力的环境中,幼儿才可以大胆、投入地自我表达,才会长时间陶醉在充满乐趣的想象创造中,才会真正体会到艺术活动的快乐。教师应注意评价幼儿艺术表达的方式,不应以技能技巧作为评价依据,而要重点关注幼儿作品中想象和创造的成分、幼儿要表达的内容、幼儿表达形式的新颖性和独特性等方面。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幼儿的艺术表现是指幼儿在头脑中形成审美心理意象,利用艺术的形式,语言艺术的形式和语言、艺术的工具和材料将它们重新组合,创造出对其个人来说可能是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的能力。幼儿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阶段,他们喜欢天真、浪漫、无拘无束地表达他们的童心、童趣,甚至很多想象在成人看来是大胆的、不合逻辑的“张冠李戴”。然而,艺术表现和艺术感受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科学的答案或许只有一个,而艺术活动却可以“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应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创造性,尊重幼儿富有个性化的自我表达,给幼儿自己选择表达内容和方式的自由,并为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条件,维护宽松的、和谐的精神氛围和自主表现的时空,让每一个幼儿都具有表现的勇气,在充分展示和表现自己的才能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以上三项目标分别是从兴趣、感受力、表现力三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艺术修养,这三项目标既是评价幼儿艺术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幼儿艺术能力所包含的核心品质。三项品质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兴趣是内驱力,感受是前提,表现则是感受的深化。通过表现可以不断加深感受和理解,进一步增强兴趣。因此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应坚持激发幼儿兴趣,丰富幼儿感受,尊重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的原则。
二、幼儿艺术领域学习与发展目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指南》结合艺术领域的特点和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大方面,提出了幼儿艺术领域学习与发展的4条目标,同时列出了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各目标发展上的典型表现。这些是我们从事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重要指南。
1.感受与欣赏
目标1 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
3-4岁 |
4-5岁 |
5-6岁 |
1.喜欢观看花草树木、日月星空等大自然中美的事物。2.容易被自然界中的鸟鸣、风声、雨声等好听的声音所吸引。 |
1.在欣赏自然界和生活环境中美的事物时,关注其色彩、形态等特征。2.喜欢倾听各种好听的声音,感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变化。 |
1.乐于收集美的物品或向别人介绍所发现的美的事物。2.乐于模仿自然界和生活环境中有特点的声音,并产生相应的联想。 |
目标2 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3-4岁 |
4-5岁 |
5-6岁 |
1.喜欢听音乐或观看舞蹈、戏剧等表演。2.乐于观看绘画、泥塑或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 |
1.能够专心地观看自己喜欢的文艺演出或艺术品,有模仿和参与的愿望。2.欣赏艺术作品时会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情绪反应。 |
1.艺术欣赏时常常用表情、动作、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2.愿意和别人分享、交流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和美感体验。 |
2.表现与创造
目标1 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
3-4岁 |
4-5岁 |
5-6岁 |
1.经常自哼自唱或模仿有趣的动作、表情和声调。2.经常涂涂画画、粘粘贴贴,并乐在其中。 |
1.经常唱唱跳跳,愿意参与歌唱、律动、舞蹈、表演等活动。2.经常用绘画、捏泥、手工制作等多种方式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 |
1.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有自己比较喜欢的活动形式。2.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3.艺术活动中能与他人相互配合,也能独立表现。 |
目标2 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
3-4岁 |
4-5岁 |
5-6岁 |
1.能模仿学唱短小歌曲。2.能跟随熟悉的音乐做身体动作。3.能用声音、动作、姿态模拟自然界的事物和生活情景。4.能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大体画出自己想画的人或事物。 |
1.能用自然的、音量适中的声音基本准确地唱歌。2.能通过即兴哼唱、即兴表演或给熟悉的歌曲编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情。3.能用拍手、踏脚等身体动作或可敲击的物品敲打节拍和基本节奏。4.能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表现自己观察到或想象的事物。 |
1.能用基本准确的节奏和音调唱歌。2.能用律动或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自己的情绪或自然的情景。3.能自编自演故事,并为表演选择和搭配简单的服饰、道具或布景。4.能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 |
《指南》根据艺术领域在感受与表现两个方向上将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 “感受与欣赏”领域主要要求让每个幼儿学习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表现与创造”领域主要要求幼儿能够乐于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和创造美。每个领域具体下设两个目标,再按照3~4岁、4~5岁、5~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细化目标。
《指南》艺术领域的目标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艺术活动的特质。艺术活动具有体验性与独创性的特质,《指南》捕捉到这两个艺术特质对发展幼儿艺术修养的重要价值,因此在“感受与欣赏”领域目标中突出了幼儿艺术活动的情感体验,在“表现与创造”领域目标中突出了幼儿艺术表现的多样与创新。幼儿各年龄阶段艺术发展目标始终围绕这两个艺术特质有规律的展开,既符合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不断自我发现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幼儿艺术表达自由活泼的心理需要。
(2)顺应儿童艺术发展的规律。婴儿时期儿童就表现出一定的审美倾向性。2~4个月的婴儿喜欢看颜色鲜艳的图案,并逐渐发展起对某些颜色独有的偏好。到1岁左右,他们对各种音乐旋律、色彩形状等具有初步的分辨能力,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规则的形状都能给他们带来愉悦的情绪。婴儿时期儿童对美感具有一种本能的亲近,这都为幼儿期审美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幼儿期,幼儿的审美能力开始萌芽,面对审美对象能够产生初步的想象、情绪情感和知觉理解的过程,获得感性的愉悦,但由于这一时期幼儿的审美水平层次较低,且非常不稳定,审美感受还不够深入,由审美活动引发的情感体验并不强烈。伴随幼儿认知水平不断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增强,幼儿的审美活动会越来越多地触发真挚的情感,他们会产生丰富的联想,并逐步产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因此,艺术感受和欣赏在前,艺术表现和创造在后,完全符合幼儿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3)强化感受力与表现力的关系。感受力是指主体感受客体刺激并产生情感体验的能力,对于艺术审美活动而言,艺术感受力是主体与对象发生审美关系的第一个条件,没有感受力便不会接受外界的任何刺激,也就无所谓审美活动的发生。正如帕克所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而且它又是整个审美经验结构所依靠的基础。”表现力是指个体内在的情感通过外部表现形式而展现的能力,艺术活动中人们凭借艺术表现抒发内心情感的形式丰富而多样,如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不同领域艺术表现力彰显的形式各异,就像音乐讲究节奏、旋律,绘画讲究色彩、明暗,但表现力都要以感受力为前提,也就是说个体越是感受深刻,他在情感上的表达就越鲜活,在形象的塑造上越是具有艺术感染力。因此可以说,感受与欣赏是吸收,表现与创造是输出。《指南》艺术领域的目标中“感受与欣赏”重点考虑艺术输入环节,而“表现与创造”重点考虑艺术输出环节,二者在幼儿发展各年龄阶段关系密切。正如儿童的认知系统一样,没有优质输入,哪来高质量的输出;高质量的输出又意味着下一个阶段的输入具有了更高的优化甄别能力。艺术的感受力与表现力也是如此,表现与创造的生命力、丰富性、独特性主要取决于幼儿发自内心的感受,当幼儿有了独具匠心的表现与创造后,他的审美素养会整体得到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