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八章 应用类文体>>学习内容>>实践活动
同学们,实践活动是网络课程极其重要的环节。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课程的互动,才能提升学生对这门网络课程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效果。
一、实践主题
网络时代几种主要应用文体的写作实践。
二、实践目标
结合本章相关知识,进行书信、公务文书、总结、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的写作实践。
三、实践任务
1.给父母写一封家书,告诉自己要利用假期去贫困地区支教。
2.写一份单位准备举行乒乓球比赛的通知。
3.写一份参加写作网络课程学习的总结。
4.实地调查,写一份一个家庭连续3个月网购的调查报告。
5.自己选题,写一篇关于写作方面的小型学术论文。
四、实践要求
1.一定要仔细阅读教材的相关知识,在理论的指导下来完成每一个实践任务。
2.书信写作一定要强调格式的规范。
3.写调查报告一定要进行实地调查和访问,积累具体的网购品种和数据,使用事实来呈现调查的状貌。
4.小型学术论文选题,一定要联系自己写作实践,以小见大,不能大而无当。
分析样例
1.书信样例
胡耀邦同志1982年4月1日写给华罗庚同志的信
罗庚同志:
你三月二十二号给我的信,几天前我就看过了。因为忙于应付其它的事情,没有及时回信,非常抱歉。
你信上谈到的许多看法是很对的,我已经把你的信转给了方毅、李昌、卢嘉锡同志,请他们重视你的这些见解。
至于你谈到你今后工作的过重打算,我倒有点不放心.几十年来,你给予人们认识自然界的东西,毕竟超过了自然界赋予你的东西.如果自然界能宽限你更多的日子,我希望你能把你一生为科学而奋斗的动人经历,以回忆录的形式写下来,留给年轻人.你那些被劫走失散的手稿中的一些最重要的观点和创见,能不能夹在其中叙述呢?完成了它,我认为就是你在科学上的超额贡献了.
科学的门路非常广阔,但科研工夫必须非常坚实.我们这些门外汉并不反对有些同志继续作纯理论性的研究,去探索还没有为人类认识的新领域、新原理.但我们希望更多的同志投身到新技术、新工艺攻关的行列中去,从而把我国的四个现代化推向前进。
我没有看过圣经.前些天偶然看到一本小册子上引用了它上面的一个故事:古代巴比伦人决心建造一座造天塔.这件事触怒了上帝。上帝使这些梦想上天的人内部不和,在如何建造通天塔的问题上争吵不休.结果,使这件事成了泡影。
现在,中国人接过了巴比伦人没有实现的理想。那个愚弄巴比伦人的上帝又不存在了。中国的科学工作者们能不能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地为这个工程而英勇献身呢?如果能,我以为,它的成功,是可以计日而就的。
写长了,有机会再面谈。
祝你
近安!
胡耀邦
1982年4月1日
教师分析:
一定要仔细看此信各个部分的格式规范,自己写完书信以后必须一一加以对照。
2. 小型学术论文样例
反思当下辩论赛模式
我应邀参加了学校“人文杯”辩论赛总决赛。正方代表队观点:在信息时代,数字图书馆能够取代传统图书馆。反方代表队观点:在信息时代,数字图书馆不能取代传统图书馆。通过唇枪舌剑的对峙,最后反方代表队胜出。
正方代表队的失利,除了在辩论技巧方面的失误之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选择了一个显而易见不能站住脚的正方立论观点。这次辩论赛的正反方观点的设计,存在着先天的致命缺陷。在设计者的观念里,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是两个互不关联、相互对峙的事物。在传播学理论视野中,一种新媒介、新媒体的涌现,绝不是为了消灭和扼杀传统媒介和媒体,它们绝不是一种你死我活的对峙。在网络时代,传统图书馆绝不会消亡,它会借用新媒介来实现渗透和延伸。世界上的几乎所有的图书馆都在加速实现图书的电子化、网络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逆转的客观事实。虽然电子出版正在崛起和盛行,但是历史上不同版本的纸质书籍的价值,数字图书馆是永远无法取代的。再反过来说,数字图书馆本身的崛起,就是建立在传统图书馆的藏书基础之上的,没有传统图书馆哪来数字图书馆?它甚至在传统图书馆里占据一角,设立“电子阅览室”。在很大程度上,数字图书馆就是传统图书馆的投影,两者形影相随、互为表里。新旧媒介的关系,常常呈现为一种融合、渗透、互补、共赢的关系,而绝不是排斥、对峙、争斗、厮杀的状态。
如果进一步思考的话,近年来的辩论赛模式存在一定问题。正反方观点的设立,一定是一种水火不相容的关系?把对方观点驳得一无是处就是胜利?似乎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属性都是绝对单一纯洁、互不相容,不是甲就是乙,不是对就是错,事物之间界限分明、没有关联。比如下面一些辩论赛的话题:
交通管理需要人的自觉/交通规则
爱情使人趋于理想/现实
大学生找工作难是/不是自身素质问题
人生一世需要/不需要有一个信仰
有必要为保护小动物立法/没必要
网络拉近/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中医是迷信/中医是科学
书读得多对社会贡献大/不一定
能力比学历更重要/学历能力比能力更重要
愚公应该移山/应该搬家
逆境/顺境有利于成才
以上这些论题,可以反映出现在辩论的基本模式。其实,世界上的事物之间,都是息息相关的,没有一条截然、清晰的界线,常常是你中有我、我这有你。几乎所有的辩论话题,正反方的观点绝不是相反的两极,它们呈现为一种互补结构。辩论一方极力要证明对方观点的荒谬错误,没有料到的是自己的观点也会失去支撑的基础,甚至趋于另一极端。
辩论赛的胜负,绝不单单体现于压倒对方的观点,张扬自己的看法,而是应该看选手的论辩能力,能否对观点、事物进行鞭辟入里的透视和分析,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深度,他观点具有某种包容性、开放性、机智性,从而使听众有一种如梦方醒、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辩论赛绝不是为了提供展示英雄的平台,一决双方比武的高下,而是为了提升人们洞察世界的眼光,历练透视现实的能力,这才是辩论赛的目的。
大学里的辩论赛,需要改变模式,实现时代的转型。
教师分析:
这篇小型论文就是针对当下学校辩论赛的现实有感而发。你是否可以借鉴论文的观点,对某一辩论赛题目进行分析和发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