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八章 应用类文体>>学习内容>>知识点二:公务文书和总结




1.公务文书

在金振邦编著的《文章体裁辞典》中,在“公文”栏目下,就收集了200多种历代的公务文书。


教师的解析:

在《公文的法定性质》(见本章的“拓展阅读”)一文中我们可以知道,任何朝代的公文名称和写作规范,都是由统治阶级法定的,不允许争论。

春秋战国时期,上书(言事于王的文书)、盟书(两国结盟文书)、檄文(军中征召、罪责文书)等得到了发展。

秦代,上行文奏,下行文为制、诏。

汉代沿袭秦法。上行文分为四品,章、奏、表、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下行文也分为四类,策书、制书、诏书、戒书。

魏晋南北朝公文,同前代大略相似,只是名称略有变化。

隋代,公文体式屡变,但大都是梁武帝时的定制。

唐代公文,下行公文有六:制、敕、册、令、教、符。上行公文也有六:表、状、笺、启、辞、牒。平行公文有三:关、移、刺。

宋代公文基本是唐人体制,不过种类更繁杂。

元代公文名称有变,如诏令称圣旨,命令称令旨,指令称懿旨,并增加新的文体,如行移、申状等。

明代公文因循元制。体制有相同之处,但行文格式有较大差别。

清代公文有:奏折、咨、札、咨呈、移会、文片、呈文、申文、牌、关文、牒呈、照会、牒、平移、详文、牌票、札付、平关等。

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第一个公文程式条例,分公文为五类:令、咨、呈、示、状。

之后北洋军阀政府又公布了公文条例,分公文为七类:令(大总统令;院令、部令;委任令、训令;指令;处分令)、布告、状、咨、公函、呈、批。后来又规定了大总统公文:策令、申令、告令、批令;咨。总政府政事堂公文:封寄、交片、咨呈、咨、公函。官署公文:呈、详、饬、咨、咨陈、示、批、禀。

国民党政府时期,1934年颁布公文为九类:令、训令、指令、布告、任命状、呈、咨、公函、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机关也有了自己的公文,如上行文报告书,平行文信、电,下行文命令、指令、指示、决定,以及布告、通告等。

晋察冀行政机关,规定下行文有指示信、复、函、令;上行文有报告、请示。

陕甘宁边区政府,分主要公文和辅助公文两类。前者有:命令、布告、批答、公函、呈文;后者有:指示信、报告、快邮代电、签条、通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又增加了新的公文,包括令、训令、指令、指示、决定、布告、批复、通知、通报、呈、报告、函、电等。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公文处理暂行办法》,包括7类12种公文:1.报告、签报;2.命令;3.指示;4.批复;5.通报、通知;6.布告、公告、通告;7.公函、便函。

1957年国务院秘书厅,把公文分为:1.命令、令;2.指示;3.报告、请示;4.批复、批示;5.通知、通报;6.布告、通告;7.函。

1964年国务院办公厅,又规定公文为9类11种:1.命令;2.指示;3.批转;4.批复、答复;5.通知;6.通报;7.报告;8.请示;9.布告、通告。

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规定公文为10类15种:1.命令(令)、指令;2.决定、决议;3.指示;4.布告、公告、通告;5.通知;6.通报;7.报告、请示;8.批复;9.函;10.会议纪要。

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规定公文为12类13种:1.命令(令);2.议案;3.决定;4.指示;5.公告;6.通告;7.通知;8.通报;9.报告、请示;10.批复;11.函;12.会议纪要。

2001年1月1日起,国务院办公厅,规定公文为13种: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和意见。

公文的这种法定性,完全是为了保障统治者政令能够顺畅地上传下达。如果各地公文五花八门,政令的传播就会受阻。

而且《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见拓展阅读),对公文写作形式作出了具体、细致的规定:主要包括公文用纸采用A4型纸。正文用3号仿宋字,一般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个字。公文标题用2号小标宋体字,可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回行时,要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间距恰当。公文正文在主送机关名称下一行,每自然段左空2字,回行顶格,数字、年份不能回行。成文时间用汉字将年、月、日标全,;“零”写为“○”。单一机关制发公文在落款处不署发文机关名称,只标识成文时间,成文时间右空4字;加盖印章应上距正文2mm~4mm,端正、居中下压成文时间,印章用红色。务使印章与正文同处一面,不得采取标识“此页无正文”的方法解决。甚至包括每一种公文的特殊格式要求。

2.总 结

我们先来看一篇总结的样本:

语文教学总结

××中学 ××

一学期在闪念之间过去了。回顾工作情况,感慨良多,却又不知从何说开去。现就本学期本人的教学工作总结总结如下:

1.教学态度还是挺不错的。每篇课文能先要求自己至少读个两遍。对于重点课文总能多读几遍,每个问题也经过多方思考以达到让学生有所获地步。课堂上讨论问题,总是走到学生当中与他们共同探讨。在课堂朗读中,常常是先示范读一遍,以至于有的学生说:“老师这篇文章好像就是你写的。”我觉得自己的教学态度有了很大进步。

2. 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本册书每单元都有一个相关主题。因此就注重让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并以每篇课文作为范例进行教学。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让他们展开讨论,让学生有意识、有兴趣思考。在教学过程也注重学生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进行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都精心备好学生,知道学生喜欢课外知识,于是每节课前就由我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让学生起来复述,并让同学讲讲故事讲了怎样的道理,你得到什么启示。这样既锻炼朗读水平,也让学生学到一点做人道理,还可锻炼学生听课和概括的能力。课文的迁移积累也是本学期做的一件事,每课都会向生活延伸,作业设计也注意发散性思维题目的设计。即专家所说的,“沟通课本、课堂、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

3.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命题灵活,形式多样化。比如本学期学生参加了运动会,因此作文就写这方面内容。由于学生亲身实践,作文就多了几分真实性和真切感。周记就让学生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做些摘抄,写一写读后感。还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作业布置和批改也因人而异,照顾不同学生特点。比如周记,我让作文水平中下的同学摘抄,而中等以上同学写每周发生的重要事情,或相应感受。有能力的作文字数要求600字以上,而一些后进生则要求450字以上。

4.注意抓学生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信心。让他们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长处。我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5.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这学期准备了一节公开课,同时也进行了深刻反思,为今后的教学积淀了一份经验。

以上就是我这学期的总结,是真实且发自内在的心声。我期待以后会有一个更好的心态来对待教学工作和自己学生。

教师解析:

这篇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学期总结有很多优点,作者抓住了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和实质性问题,没有空洞的政治说教和敷衍的浮夸文字,写得很实在。

第一,教学态度认真、投入。这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备课细致到位,身先士卒。注意和学生互动。把自己沉浸到课文的人物情感和环境氛围之中,收到学生的点赞。

第二,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环节和路径,来提高学生语文的核心技能。这与应试教学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第三,作文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这样写出来的习作,就不会胡编乱造、空洞无物,可以真切体现出学生的独特感受。

第四,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和潜在特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一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需要满腔热情、灌注心血。

第五,加强教学研究。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基础。语文学科日新月异,教学研究永无止境。

○ 边学边练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进入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