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五章 记叙类文体>>学习内容>>实践活动


同学们,实践活动是网络课程极其重要的环节。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课程的互动,才能提升学生对这门网络课程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效果。

一、实践主题

与同学们讨论如何写作记叙类文体的文章。

二、实践目标

结合本章相关知识,与同学进行讨论。找到具体篇章用记叙类文体的相关知识加以分析,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结合实际,掌握本章的学习内容。

三、实践任务

1.与同学们讨论记叙类文体的写作手法。

2.运用本章关于记叙类文体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四、实践要求

1.阅读和鉴赏巴金的散文《再忆萧珊》。

2.分析本文作者是如何记人、叙事并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

再忆萧珊

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说:“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她:“我不要紧。”她哭起来。我心里难过,就醒了。

病房里有淡淡的灯光。每夜临睡前,陪伴我的儿子或者女婿总是把一盏开着的台灯放在我的床脚。夜并不静,附近通宵施工,似乎在搅拌混凝土。此外我还听见知了的叫声。在数九的冬天哪里来的蝉叫?原来是我的耳鸣。

这一夜是我儿子值班,他静静地睡在靠墙放的帆布床上。

过了好一阵子他翻了一个身。

我醒着,我在追寻萧珊的哭声。耳朵倒叫得更响了。……我终于轻轻地唤出了萧珊的名字:“蕴珍”。我闭上眼睛。房间马上变换了。

在我们家中,楼下寝室里,她睡在我旁边另一张床上,小声嘱咐我:“你有什么委屈,不要瞒住我,千万不能吞在肚里啊”……在中山医院的病房里,我站在床前,她含泪地望着我说:“我不愿离开你。没有我,谁来照顾你啊?。”……在中山医院的太平间,担架上一个带人形的白布包,我弯下身子接连拍着,无声地哭唤:“蕴珍,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我用铺盖蒙住脸。我真想大叫两声。我快要给憋死了。

“我到哪里去找她?。”我连声追问自己。我又回到了华东医院的病房,耳边仍是早已习惯的耳鸣。

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

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她穿得整整齐齐,有些急躁,有点伤感,又似乎充满希望,走到门口还回头张望。……仿佛车子才开走不久,大门刚刚关上。不,她不是从这两扇绿色大铁门出去的,以前门铃也没有这样悦耳的声音。十二年前更不会有开门进来的挎书包的小姑娘。……为什么偏偏她的面影不能在这里再现?

为什么不让她看见活泼可爱的小端端?

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着车子的驶近,等待着一个人回来。这样长的等待。十二年了。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我记得的只是孩子们捧着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这骨灰盒起初给放在楼下我的寝室内、床前五斗橱上。

后来“文革”收场,给封闭了十年的楼上她的睡房启封,我又同骨灰盒一起搬上二楼,她仍然伴着我度过无数的长夜。我摆脱不了那些做不完的梦。总是那一双泪汪汪的眼睛。总是那一副前额皱成“川”字的愁颜。总是那无限关心的叮咛劝告。好像我有满腹的委屈瞒住她,好像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好像我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每夜每夜,我都听见床前骨灰盒里她的小声呼唤,她的低声哭泣。

怎么我今天还做这样的梦?。怎么我现在还甩不掉那种种精神的枷锁?。悲伤没有用。

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景。我应当振作起来,哪怕是最后的一次。骨灰盒还放在我的家中,亲爱的面容还印在我的心上,她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做了十年的“牛鬼”,我并不感到孤单。我还有勇气迈步走向我的最终目标——死亡。我的遗物将献给国家,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作肥料。

……闹钟响了。听见铃声,我疲倦地睁大眼睛。应当起床了。床头小柜上的闹钟是我从家里带来的。我按照冬季的作息时间:六点半起身。儿子帮忙我穿好衣服,扶我下床。他不知道前一夜我做了些什么梦,醒了多少次。

(巴金《病中集》《随想录》第4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教师分析

巴金曾在萧珊病逝六年后,即1978年写了一篇悼亡之作《怀念萧珊》。当时“四人帮”刚刚被粉碎,“人们还刚刚从梦魇中挣扎出来,怀着悸怖的心理反思着昨天的灾难”。1984年,巴金又写了这篇悼亡之作《再忆萧珊》。这时已进入了新时期,前景一片光明,巴金积压了十二年的痛楚与愤怒如大堤决口,一涌而出。

萧珊是巴金的一个读者,1936年在上海与巴金第一次见面,那时她还不到20岁。1944年与巴金结婚。1972年因患病得不到很好的医治,在上海病逝。在十年动乱这场灾难中,是萧珊分担了巴金的痛苦,给予了他不少的安慰和鼓励,才使他有勇气活下来。对这样一位忠贞相守、患难与共的妻子,作者再次抒写追忆性散文,向读者倾吐着自己心中难以泯灭的哀思、痛苦与愤怒。

在文革中,萧珊因巴金受到牵连,最终被迫害致死。这一事实给巴金的身心造成了极大伤害,“是我连累了她,是我害了她”。《再忆萧珊》是作者1984年1月21日在病房中由夜晚梦见萧珊而引起的一篇回忆。作者先写梦境:“她握住我的手,说:‘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她:‘我不要紧’。她哭起来。我心里难过,就醒了。”作者醒后,追寻萧珊的哭声,闭上眼睛,开始了回忆。这里集中写了四个感人至深的镜头。

第一个镜头是:“在我们家中,楼下寝室里,她睡在我旁边另一张床上,小声嘱咐我:‘你有什么委屈,不要瞒住我,千万不能吞在肚里啊!’”可是在巴金“靠边站”的几年中间,并未挨过打。萧珊却挨了打;她被多次揪到机关,靠边劳动,参加陪斗;在批判巴金罪行和大字报上,她的名字占着显著的地位……“这些文字像虫子一样咬痛她的心”,“人们的白眼,人们的冷嘲热骂蚕食着她的身心”。她那张满是泪痕的脸,至今还在作者的眼前,可她却叮咛作者有什么委屈,不能一个人吞在肚里,并鼓励巴金要“坚持下去”。我们可以想象她的内心承受着多么大的痛苦和压力啊!

第二个镜头是:“在中山医院的病房里,我站在床前,她含泪地望着我说:‘我不愿离开你。没有我,谁来照顾你啊?!’”作者在《怀念萧珊》中清晰地写道:“她不想死,她要活,她愿意改造思想,她愿意看到社会主义建成”。这个愿望总不能说是痴心妄想吧。她本来可以活下去,倘使她不是‘黑老K’的‘臭婆娘’。一句话,是我连累了她,是我害了她。”可萧珊无怨无悔,病重住院时想到的仍是谁来照顾巴金。善良的心地、高尚的境界蕴含在这平凡而简单的话语中。

第三个镜头是:“在中山医院的太平间,担架上一个带人形的白布包,我弯下身子接连拍着,无声地哭唤:‘蕴珍,我在这里,我在这里……’”。这是作者与妻子在太平间的最后诀别,前后不过几分钟的时间,这真算不上是什么告别。但此时透过作者无声地哭唤,不难看出他对萧珊的无限深情。这里也同样蕴含在平凡而简单的话语中。

第四个镜头是:“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她穿得整整齐齐,有些急躁,有点伤感,又似乎充满希望,走到门口还回头张望。”画面定格在这里,给作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萧珊是靠朋友帮忙,才住进中山医院肝癌病房的。这时她的病情已十分严重了,此时她的心情怎能不“急躁”?作者借回市区开会的机会,才回到家见到第二天将住院的萧珊,她曾对作者说:“我看不到了”,“看不到你解放了”。因为她清醒地知道自己留在人世的时间不长了,她又怎能不“伤感”?她终于住进了医院,对一个渴望生存的人又怎能不“充满希望”?“走到门口还回头张望”,这无声的动作,包含着多么复杂的情感啊!这是对家的一种留恋。此时她也许在想这一走,是否能再看到这里的一切,再回到这个可爱的家。她走了,她永远地走了!

以上四个镜头,是本文的关键之处,活现出萧珊的高尚品格,也鲜明地显示出作者的怀念、悲痛的无限情思,以此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作者精心筛选的这四个片断,在文中为什么能收到这样好的艺术效果呢?是因为作者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是针对着具体的人和事,是有感而发,并以叙事为“画龙”,以抒情来“点睛”,即作者融情于人和事之中。

本文结构类型是记叙型中的时空异常式。作者将往事切碎又重新编织成篇。《再忆萧珊》从作者住进华东医院病房,一天夜晚的梦境起笔。先写萧珊拉着他的手哭的梦境,然后写由于心里难过,就醒了。醒后闭上眼睛,开始追寻萧珊的哭声。用“房间马上变换了”,交代空间的变换,同时也拉开了时间距离,开始回忆。这里主要写了四个片断,前三个碎片的地点分别是“在我们家中”,“在中山医院的病房里”,“在中山医院的太平间”。结束这三个片断的回忆后,又回到眼前,即作者所住的华东医院病房。这里又有一个交待,抒发作者当时的心境。“我用铺盖蒙住脸。我真想大叫两声。我快要给憋死了。‘我到哪里去找她?!’,我连声追问自己。”紧接着作者思绪又回到了十二年前,写第四个片断,即回忆萧珊住院离家前的瞬间情形。回忆结束后又回到现实,萧珊的骨灰盒陪伴作者度过无数的长夜。接着展开联想,即在梦中寄托着对她的绵绵思念之情。文中写道:“总是那一双泪汪汪的眼睛!总是那一副前额皱成‘川’字的愁颜!总是那无限关心的叮咛劝告!好像我有满腹的委屈瞒着她,好像我摔倒在泥中不能自拔,好像我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每夜每夜,我都听见床前骨灰盒里她的小声呼唤,她的低声哭泣。”这一连串的排比句式,道出了萧珊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文章由“我摆脱不了那些做不完的梦”开篇到“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景”收束全篇。全文以梦为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呈现出意识的流动,段落之间作者用“情思”加以细密缝合,使之结构既连贯又灵活。

进入本章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