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五章 记叙类文体>>学习内容>>知识点三:消息和通讯
1.消息
下面来看一篇荣获第27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一等奖,刊登在《解放军报》2016年8月1日要闻版上的消息《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
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
徐双喜 陈国全
4.4秒,生死一瞬,他毅然选择“推杆”挽救飞机,放弃了第一时间跳伞。2016年4月27日,海军歼-15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因飞机机械故障,在陆基模拟着舰训练中壮烈牺牲。没有留下豪言壮语,只有拼尽全力的执著,他最终倒在离梦想咫尺之遥的地方——只剩下最后7个飞行架次,他就能飞“上”航母辽宁舰。这一天,年仅29岁的他,来不及给年迈的父母、亲爱的妻子、2岁的女儿留下一句话,便匆匆走了。
“他是我选来的,也是我送走的,他是个天生的优秀飞行员。”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部队长戴明盟动情地说。张超,海军少校,一级飞行员,飞过8个机型。他驾驶歼-8巡逻西沙,驾驶歼-11B在南海战备值班。从陆基转为舰基,他的飞行技能有口皆碑。着舰指挥官王亮说:“他最后一个飞行架次表现依旧出色,面对特情,他的处置冷静而准确。”
国之利器,以命铸之。舰载机上舰飞行,被喻为“刀尖上的舞蹈”,是航母形成战斗力的关键。为国担当,他到舰载航空兵部队报到时与妻子张亚约定:“未来一年别来探亲,等我驾战机从航母上凯旋,再与你相聚!”凭着拼命三郎的劲头,张超和战友克服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在一年之内完成歼教-9、歼-15两型战机改装。“他用自身的实践,为海军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快速成长探索出了一条路。”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参谋长张叶说。
“无论何时,他的脸上都挂着灿烂的微笑。”这是张超留给战友最深刻的记忆。篮球场上,满场飞奔、笑声爽朗的是他;饭桌上,讲笑话逗大家乐的是他;训练中,面对风险笑容依旧的是他。最后一次飞行,他还是微笑着登上战机……张超走了,战友们才意识到:这微笑的背后,是如山的坚强。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政委赵云峰说:“他用自己的牺牲换来战友们的飞行安全,用年轻的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
暴雨如泣,英雄回家。他的老师不愿相信“那个品质淳朴、学习认真的阳光男孩”就这样走了;他的同学不愿相信“那个英俊帅气、有情有义的哥们”就这样走了。妻子张亚喃喃道:“超,醒一醒,你给我买的新裙子,我还没穿给你看呢。”女儿的哭声,让送行的人们泪流满面,却没能唤醒“睡着了的爸爸”。看完飞行事故视频,老父亲抹干眼泪:“崽,你尽力了,跟爸回家吧。”
教师的解析:
本篇消息的标题采用的是单行标题,简洁明了,鲜明醒目。导语采用的是极精要的一句话:“4.4秒,生死一瞬,他毅然选择“推杆”挽救飞机,放弃了第一时间跳伞。”概括了消息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主题,引起了读者看下去的强烈兴趣。主体部分用具体、典型的诸多细节事实进行叙述和说明,更是深化了本篇消息的主旨。结尾以英雄张超父亲的直接引语“崽,你尽力了,跟爸回家吧。”结束全文。消息到此不禁让人潸然泪下,更将一个用生命为中国航母事业英勇献身的英雄形象久久地留驻在了人们的心间。
2.通讯
下面来看一篇在2017年11月,荣获第27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一等奖,刊登在《山西日报》的通讯《别了,白家庄矿》:
别了,白家庄矿
——记两对父子矿工的煤炭情
12月21日凌晨4时,太原白家庄矿的祁彬茂从睡梦中醒来。他已不用早早起身赶往煤矿,但多年养成的习惯他一时还改不了。
上午8时,在白家庄矿300公里之外,柳林赵家庄矿的张彦和同事们陆续升井,换衣吃饭。当天是冬至,母亲专门给他捎来了饺子。
上午10时,天上飘起了雪花。祁彬茂走出白家庄矿二号井副井旁的检身房透透气。煤矿关闭后,53岁的他留下来看护停产的二号井。
白家庄矿的矿工,有的留下,像祁彬茂一样站最后一班岗,为工友们守护曾经相依为命的老矿井;有的转岗,像张彦一样奔赴新的工作岗位,融入中国煤炭火热的事业当中。
张彦和祁彬茂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告别白家庄矿,告别负重前行的过去,迎接充满希望的未来。
别了,白家庄矿。
今年10月,山西焦煤西山煤电白家庄矿,这座拥有82年历史的老矿,在全国煤炭去产能的大潮中第一批关闭,退出产能100万吨,圆满谢幕。2016年,在山西,像白家庄矿这样关闭的煤矿共有25座,退出产能2325万吨,居全国第一。
白家庄矿共有两口挖煤的井,一个叫南坑,一个叫二号井。
南坑是白家庄矿的主力井口,始建于1953年1月。坑口上方红色的“五角星”“红旗”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至今依然熠熠生辉,记录着时代的荣光。如今,南坑的5层办公大楼已人去楼空。南坑副井入口已用砖和水泥封死,墙面上张贴着告示:“井筒名称:南坑副斜井;关闭时间:2016年10月”。
在二号井副井处,青灰色的墙体、巷道口两旁的说明牌、井口右侧的检身房……每一处缝隙里都嵌着黑色的煤屑,无声地诉说着这些年的辛劳和付出。
“以前,这里坐人的小车一辆接着一辆。现在,拆得就剩下这一个铁杆了。”站在井口,顺着老矿工祁彬茂手指着的方向望去,是黑黢黢的巷道,深不见底。巷道宽7米多,上有钢梁,下有轨道。曾经,采煤工人坐车沿着巷道斜面向下700多米,再步行前往各个作业面,那里纵横交错,是黑色的煤的世界。
站在坑口,有风从巷道深处劲烈吹来,带着历史的呼啸,涌向外面的广阔天地。
别了,白家庄矿。
时间回到1962年,张彦的父亲张保艾19岁来到白家庄矿,当起一名采煤工人。
“那时候是人工采煤,打眼放炮挖煤全靠一双手,工人下井一黑夜,眼都不能眯一下。”回忆当年,张保艾老人感慨万千,“上世纪70年代提倡高采高产,目标是‘突破百万吨’。本来是3班倒,经常是一个班延长四五个小时,我们义务加班,家属也跟着下井帮忙。采出来的煤日夜不停地运出去,支援国家建设。”
今年73岁的张保艾,身材高大,精神矍铄,靠挖煤艰难地养大了张彦兄弟4人。张彦和父亲同为一线采煤工人。父一辈、子一辈,这样的情形在白家庄矿并不少见。“儿子当采煤队长,干活可拼命了,我们老两口心疼他。”张保艾老人对大儿子的工作非常支持。他知道,干活拼命是煤矿工人的一贯作风。
今年3月23日,在下井27个年头之后,张彦转岗到赵家庄矿上班。“离开生活工作了几十年的地方,真是舍不得啊。我们那帮老兄弟各奔东西,说分就分了,有去马兰矿的、有去斜沟矿的、有去官地矿的,我们105人转到了赵家庄矿。出发前,领导嘱咐我们注意安全,继续好好采煤。”张彦觉得除了离家远点、生活有些单调外,工作环境和收入变化不大,“这是大势所趋,有国家号召,有政策支持,我们没有一个人下岗,都端上了新饭碗。”
截至12月底,白家庄矿已经分流安置职工1500余人,大部分人以对外劳务输出的方式,奔向新的工作岗位。山西有106万煤矿职工,2016年分流的共有20166人。未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煤炭去产能的进程中,分流的煤矿职工人数将达到11.8万人。
张保艾在白家庄矿干了31年,一说到煤矿关闭,他就很激动,眼含泪花:“我离开的时候,矿还在;到儿子张彦离开的时候,矿已经没了。和人一样,矿也有个生,有个死啊。现在,矿也关了,老张、小张也都走了。”
别了,白家庄矿。
“头顶的那盏矿灯哟,在漆黑的巷道中,像太阳一样神圣;脚下的那片乌金哟,通过他们的劳动,让人们感受到温暖的冬;像黑色的煤一样,投入祖国的熔炉中,发光发热,让人看到你心的火红。”
歌谣唱不尽煤矿工人对煤炭的热爱,唱不尽煤矿工人对家乡的深情,也唱不尽山西煤炭对全国发展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共挖了140亿吨煤炭,其中外调出省占到70%。在中国1/60的土地上,山西生产了全国1/4的煤炭。晋煤外运,山西为全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地上,运煤火车开向四面八方;地下,同一时间山西40万矿工正在挖煤。
“我们父子三代都在白家庄矿上班。我父亲在井下挖了40多年煤,我干了37年,我儿子刚刚工作3年。”祁彬茂个子不高,脸庞黝黑,笑容朴实,他指指坐在身边的小祁——祁杰。父子俩笑眯眯的,话都不多。
因为煤矿关闭,祁杰已经从井下的通风岗转到机关的劳资科工作。“以后可能还要转到新岗位,但我还年轻,我相信未来,我相信会越来越好!”祁杰说。
白家庄矿从历史中走来,历经82年风雨洗礼,又转身走进历史的记忆深处。
别了,白家庄矿!但是,它永远不会被忘记,它的离开正是为了中国更美好的未来。
祁彬茂还有两年退休,年纪大了,他受到企业照顾,并没有转岗到其他单位。他尽心守护着完成历史使命的矿井,因为“二号井主井关闭了,副井规划为‘第二批国家矿山公园’,以后人们可以来参观、游玩,了解井下的煤炭世界。”祁师傅充满希望地说,“道路拓宽,绿化造林,拆迁改造……以后这里一定会大变样。”
教师的解析:
2015年以来,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经济领域的重要工作。在这样宏大的时代背景下,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深化改革闯过关口,又是如何去迎接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的这样的主题无疑是重大的。而对于记者而言,他并没有满足于仅仅完成报社布置的“大稿子”,而是通过白家庄矿两对矿工父子这样的“典型煤矿的典型代表”,通过他们在安置分流后的创业、工作及生活这样独特角度的“小切口”来讲这个“大故事”的。文章以小见大,以情动人,寓意深远,打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