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行分析时,往往把消费者看作是“经济人”,把他们的购买看作是完全理性的购买,根据充分的市场情报,购买对自己最有价值的商品,并追求“最大效应”。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市场上供应的商品品种、规格、款式也日益繁多,此时,再仅仅用经济因素已很难解释消费者需求选择的多样化了。显然,除了经济因素以外,还有其他因素,除了理性的思考以外,还有其他非理性的情绪在影响人们的购买行为。为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专家们建立了一个刺激——反映模式(S—R模式)来说明外界营销环境刺激与消费者反映之间的关系,如图4—1所示。这里消费者被看作一个“黑箱”。左边的外部刺激因素包括主要的宏观环境因素和市场营销因素。这些刺激进入购买者“黑箱”,然后产生购买反应,即决策,包括产品选择、品牌选择、经销商选择等。购买者黑箱也由两部分组成,其一为购买者特性,主要影响购买者对外界刺激如何反应;另一部分是购买者决策过程,影响购买者的最终决定。本节重点讨论购买者特征,即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四大因素。
消费者购买决策也受其个人特征的影响,特别是受其年龄及所处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个性以及自我形象的影响。
1.年龄及所处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
不同年龄消费者的欲望兴趣和爱好不同,他们购买或消费商品的种类和式样也有区别。例如,儿童是糖果和玩具的主要消费者,青少年是文体用品和时装的主要消费者,成年人是家庭用具的主要购买者和使用者,老年人是保健品的主要购买者和消费者。不同年龄消费者的购买方式也各有特点。青年人缺乏经验,容易在各种信息影响下出现冲动性购买;中老年人经验比较丰富,常常根据习惯和经验购买,一般不太重视广告等商业性信息。
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产品需求及消费行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家庭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一是从筹划组织家庭到实际组织家庭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是对结婚用品的需求,一般女性决策权较大,企业应着重研究女方的价值观念及消费习惯。二是年轻夫妇尚无孩子阶段。此阶段无家庭负担,对添置生活用品及旅游、娱乐用品感兴趣,企业要研究年轻夫妇需要的特点。三是年轻夫妇已有孩子阶段。此阶段,孩子的需求成为家庭的消费中心。四是中年夫妇,孩子正在上学阶段。此阶段,孩子上学交纳的学费、孩子的生活开支等亦成为家庭的消费中心。五是老年,孩子已工作阶段。这时老年夫妇成为家庭消费中心,保健食品、保健用品、旅游、上老年大学进行再学习成为此阶段的主要需求。企业市场营销人员应当了解消费者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注意细分市场,选择有利的目标市场,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2.性别、职业和受教育程度
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不同性别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消费构成和购买习惯也有不同。大多数男性顾客购买商品比较果断和迅速,而女性顾客则往往仔细挑选。他们订阅的杂志和观看的电视节目也不同。职业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也影响到人们需求和兴趣的差异。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消费者对书籍、报刊等文化用品的需求量较大,购买商品的理性程度较高,审美能力较强,购买决策过程较全面。从事体育运动的消费者易发生冲动性购买,而从事法律工作的消费者购物时相对冷静。
3.经济状况
经济状况主要包括个人可支配收入水平,个人对消费开支和储蓄的态度以及借贷能力等。此外,还包括经济形势是繁荣还是萧条。经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支出能力及支出结构。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居民收入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平均化,改革后,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拉大,消费个性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4.生活方式
指人们的生活形态,集中表现于人们的日常活动、兴趣及思想见解上。消费者也许出自同一社会阶层,来自同一文化,具有相似个性,但却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对消费需求产生深刻的影响。具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消费者对一些商品或品牌有各自的不同的偏好,市场营销者需尽力了解产品与各种生活方式或消费者群体的关系,从而加强产品对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影响。
5.个性和自我形象
个性是个人的性格特征,如自信或自卑,内向或外向、活泼与沉稳、倔强或顺从等。显然,自信或急躁的人,购买时很快就能拿定主意;缺乏自信或慢性子的人购买决策过程就较长。外向型的人容易受周围人意见的影响,也容易影响他人,内向型的人则相反。根据个性不同可将购买者分为六种类型:习惯型、理智型、冲动型、经济型、感情型和不定型。自我形象是与个性相关的一种观念,即人们怎样看待自己。但自我形象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图像:一个实际的自我形象;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即希望怎样看自己;还有社会自我形象,即认为别人如何看待自己。通常认为,人们总希望保持或增强自我形象,并把购买行为作为表现自我形象的重要方式,因此,消费者一般倾向选择符合或能改善其自我形象的商品或服务。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会受其心理的支配,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的满足而停止。”消费者心理也就是消费者在满足需要活动中的思想意识,消费者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引起动机(或动机形成)、感觉、学习、信念和态度。
(一)引起动机(或动机形成)
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所谓需要,就是客观刺激通过人体感官作用人脑所产生的某种缺乏状态。一种尚未满足的需要,会产生内心的紧张或不适。当它达到迫切的程度,便成为一种驱使人行动的强烈的内在刺激,称为驱策力。这种驱策力被引向一种可以减弱或消除它的刺激物时,如某种商品时,便成为一种动机。因此,动机是一种推动人们为达到特定目的而采取行动的迫切需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
心理学家曾提出许多关于人类行为动机的理论,最著名的如佛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这里重点介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依其重要性的不同可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即吃饭、喝水、睡眠、取暖等基本的生存需要;安全的需要,即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和防备失业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即希望被群众接受从而有所归属和获得爱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即实现自尊,赢得好评、赏识、获得承认、地位等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实现理想和抱负,取得成就的需要。人们一般按照重要性的顺序,分清轻重缓急,待低层次的需要基本满足后,才设法去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不过,马斯洛的这种需要层次结构不是刚性的,在不同人、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也许需要层次的顺序不同,或没有某一层次的需要。
对于市场营销者来说,要了解不同消费动机与商品或服务之间的对应关系,判断何种商品和服务能最好地满足处于不同需要层次的消费者。
(二)感觉
人们的需要受到刺激形成动机,随时可实施行动,但他们的行动如何,还要看他对客观情况的感受如何。感觉就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刺激物的反应。同一刺激物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不同的感觉呢?心理学认为,感觉过程是一个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曲解和选择性记忆。
1.选择性注意。人每天都会面临许多刺激物,但并不是所有的外界刺激物都会引起同等的注意,人们倾向于注意那些与其当时需要有关、与众不同或反复出现的外界刺激。
2.选择性曲解。接收了外部刺激,但并不一定会得出同样的解释,而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或成见对信息进行理解。例如,某一品牌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早已树立信誉,形成了品牌偏好,就不会轻易消失;另一新的品牌即使实际质量优于前者,消费者也不会轻易认可,总认为原来的品牌更好些。
3.选择性记忆。人们对所了解到的东西,不可能统统记住,而主要是记住那些符合自己信念的东西。感觉的选择性提示我们,由于每个人的感知能力、知识态度和此时此地关心的问题不同,同样的外界刺激作用于不同人身上会有不同的反应,导致了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差异。
(三)学习
人类的行为有些是与生俱来的,但大多数行为是从后天经验中得来的,这种通过实践,由于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变化的过程,就是学习。人类的学习过程是包含驱动力、刺激物、诱因、反应和强化等因素的一连串相互作用的过程。由于市场营销环境的不断变化,新产品、新式样不断出现,消费者必须经过多方收集有关信息之后,才能做出购买决策,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当恒基伟业将“商务通”这一全新产品推向市场时,公司投入的广告费多达2亿多元人民币,主要用于做科普工作,告诉消费者掌上电脑的概念是什么、如何使用等知识。这种宣传也是消费者的学习过程。通过1999年一年的巨额广告宣传,使消费者认识了商务通,从而对商务通产生需求。1999年预计20万台的销售计划,实际的完成量几乎翻了一番。市场占有率达到60%。
(四)信念和态度
通过行为和学习,可使人们产生一定的信念和态度,而信念和态度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的购买行为。信念,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比较固定的看法。如相信某种洗衣机省电,噪音小,洗涤效果好。一些信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另一些信念却可能建立在偏见的基础上。企业应关心消费者对其商品的信念,因为信念会形成产品和品牌形象,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 消费者在长期的学习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态度。态度是人们长期保持的关于某种事物或观念的是非观、好恶观。消费者一旦形成对某种产品或品牌的态度,以后就倾向于根据态度做出重复的购买决策,不愿费心去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企业在一般情况下应使产品迎合人们现有的态度,而不是设法改变这种态度,因为改变产品设计和推荐方法要比改变消费者的态度容易得多。
总之,文化、社会、个人、心理等四个方面的因素,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市场营销者为了更有效地开展业务,更准确地把握住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应认真研究这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