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综合整体
2.初始、目标
3.不均衡、先快后慢
4.首因效应/首位效应、近因效应
5.驱力、诱因
1.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志向和集中。
2.迁移是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的情况中的应用,或者说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
3.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过程。
4.感觉对比是同一分析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
5.表象是指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一般称作记忆表象或简称表象。它是对以往感知过而当前不在面前的事物的心理浮现。
1.注意是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所谓指向性,是指每一瞬间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及跟踪。所谓集中,是指意识对所选择的对象给以贯注和维持。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2.1)情绪的动机性功能。2)情绪的信号功能。3)情绪情感的易感性功能。4)情绪是意识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具有意识性功能。
3.思维的概括性包含两层意思:(1)是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性抽取出来,对其本质属性加以概括。(2)是从部分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
4.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二者关系成反比,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
5.语言的表征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语言的表征具有不同的层次。语言的加上过程就是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语言的加工可分为自动加工和受控制加工,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模块化加工和交互作用式加工。
1.首先介绍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然后就需要层次理论的科学性与局限性做一评价。
马斯洛(A. H. Maslow)于1954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之后又不断地加以发展,形成了颇有影响的需要理论。其基本要点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即所谓需要层次。其强弱和先后出现的次序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一定的科学性,其需要层次与人需要的发展顺序基本一致;但受哲学观点、社会背景、研究方法等限制,需要层次理论并不适用所有人。
2.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情境的、客观的和个人主观的两大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①问题情境与问题的表述。问题情境与问题的不同表述:如事件的空间排列不同;事件材料多少与条件是否充分;已知与未知条件是否分明;问题是顺述与倒述,是顺解与逆解等,都影响问题解决。②动机与情绪状态。动机太弱,会趋向无目的的行动;太强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中等强度效果最好。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之间关系,可绘成—条倒转的“U”字形曲线。③联想与原型启示。原型与课题之间有相似或共同之处,通过联想与启示的作用,有助于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例如人发明飞机与轮船,借助了飞鸟和鱼的原型,发明复眼透镜借助了蝇的复眼原型,鲁班发明锯借助了丝茅草原型的启示。④定势的作用。定势(即心向,是受过去经验模式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对解决同类问题(求同)有积极的作用;对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求异)有消极作用。⑤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作用。迁移即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掌握新知识相新技能的影响。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对解决新课题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为正迁移,消极影响或干扰为负迁移。知识概括化水平高,技能的自动化熟练程度高、则容易迁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⑥个性与良好思维品质对解决问题有重要的作用。实验研究表明:一个人善于解决问题.往往是和他的灵活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信心等个性品质相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