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个体将其情绪体验,由行为表露于外,来显示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以达到与他人沟通的目的。情绪的表达即表情。
表情的类别:①面部表情:通过额眉、鼻颊、口唇等全部颜面肌肉变化,表达特定情绪的动作模式。以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来表现各种情绪。②姿态表情:除颜面肌肉以外,身体其它部位的表情动作。打手势是一种姿态表情,强化语言表达中的情绪信息的传递。一般说来,姿态表情的随意控制力较面部表情差,因此姿态表情更易泄露真实体验。③声调表情:情绪发生时在语言上的音调、节奏等方面的变化,表达特定情绪。
面部表情的先天预成性。达尔文于1872出版《人类与动物的表情》一书,指出,表情是动物和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适应性动作的遗迹,情绪具有先天的性质,是对复杂环境做出反应的特定心理状态,开创了情绪表达的生物学研究。证据:①婴儿的非习得性情绪反应。如对声响、强光表现出的恐惧,以适应生存。②先天盲童与正常儿童具有一致的表情。③跨文化研究表明,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儿童具有很多相似的情绪反应。④婴儿还具有与生俱来的解释他人面部表情的能力。
表情的普遍性:①在表情识别上,艾克曼(Ekman,1984)等研究最具代表性。②不是所有表情都具有普遍性、通见于全人类;仅在7种基本情绪上,表情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普遍性,分别是:高兴、惊奇、愤怒、厌恶、害怕、悲伤和轻蔑。③在基本情绪的识别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存在能力水平的差异。
面部表情的后天习得性:面部表情在个体发展中不断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对于情绪的表达存在不同的标准,体现出表情的社会适应性,因此,表情具有后天习得的性质。证据:①先天盲童的面部表情的发展,日益匮乏和单调。②不同文化影响情绪的表达方式。中国文化中强调“隐喻”,含而不露,引而不发,才美不外现,曲径通幽,讲究含蓄,喜怒不形于色;日本文化重视社交礼仪,在陌生的场合不表现出温怒,表情刻板;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文化,情绪表达放任、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