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十二章>>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三

第十二章  能力



知识点三 能力的测量


1.一般能力的测量

一般能力测验即是智力测验,这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流行的一类测验。

智力测验的由来

19世纪80年代,高尔顿(Galton、1822——1911)设计了高尔顿音笛和高尔顿棒,分别测定人的听觉和视觉辨别力,试图通过感觉辨别力来评估人们智力的高低。

19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致力于个体差异的定量研究,最早使用“心理测验”一词,。

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将比纳-西蒙量表介绍到美国,并修订了量表,又于1937年、1960年经过两次修订,现已成为世界上广泛流传的智力标准测验之一。

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该量表是一种年龄量表,它以年龄作为测量智力的标尺,规定某个年龄应该达到的某一智力水平。

该量表智力测验项目以年龄分组编制,内容包括绘画、折叠、给单词下定义、判断词义、回忆故事、推理等,随着年龄的上升,项目难度也逐渐增加。

智龄是对智力的绝对水平的度量,它说明了一个儿童的智力实际达到了哪种年龄水平。智龄相同的两个孩子,由于实际年龄不同,他们的智力是不一样的。因此,提出了“智商”概念。

智商,即智力商数,用IQ表示。其公式为:智商(IQ)=(智龄MA÷实龄CA)×100,亦称比率智商。

比率智商的缺点:人的实际年龄逐年在增加,但其智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却基本稳定在一个水平上。这样,采用比率智商来表示人的智力水平,智商将逐渐下降,这与实际不符。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包含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可以分别度量个体的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

韦氏智力量表按受测年龄分三个量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

离差智商的设计依据:人的智力是正态分布,大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其均值100,离均值越远,获得该分数的人数越少。人的智商从低到高,变化范围很大,智商分布的标准差为15。这样,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就可以用其测验分数在同龄人的测验分数分布中的相对位置来表示。

离差智商公式:IQ=100+15Z(Z=(X-X)/SD)

离差智商的缺点:容易造成对智力绝对水平的误解,始终不变。

2.特殊能力和创造力测验

特殊能力测验

测验某种特殊能力同样需要对能力结构成分做出分析,然后采取适当手段来进行度量。如西肖尔(1939)编制的音乐能力测验,就是依据对音乐能力结构分析编制的。

总体来看,特殊能力测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而对职业定向指导,安置和选拔从业人员,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能力的儿童具有重要意义。

创造力测验

智力测验不能代替创造力测验。研究表明,在智商较高的人群中,智力与创造力之间几乎没有关系。

创造力测验的核心内容—发散性思维的品质。

①流畅性(fluency)成果性想法的数目。

②变通性(flexibility)想法的类别数。

③独特性(originality)少于5%的人给出的想法数。

创造力测验项目的内容一般设计

①尽量说出常见几种物体的用途

②尽量说出一对物体相似的地方

③尽量列举一个抽象范畴所具有的各种实例;

⑤后果推测

⑥故事结尾

⑦图画完成

⑧词汇联想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你是否掌握了能力的测量的相关知识?

接下来我们进入知识点四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