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本栏目是对你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归纳。其中,有一些共性问题,也许你会需要哦!
回答: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多种本质特征:
(1)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天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教育环境,形成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其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
(3)统合性:人格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4)复杂性:(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人的行为表现出多元化、多层面的特征。
(5)功能性:(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恨的根源,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命运。
回答:
人格结构:(1)知—情—意系统: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是人们都具有的共同心理现象,但每个人在这三大过程中表现各不相同,这种个体差异现象是人格的成分。
(2)心理状态系统: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包括意识状态、
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等。这些状态直接影响到心理活动的差异性。
(3)人格动力系统: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稳定水平的结构。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世界观等。价值观形成后,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对人格起控制作用。
(4)心理特征系统: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种成分。能力方面,自然科学家表现认知能力强,社会活动家人际交往能力强。气质方面,有人暴躁,有人温和。性格方面,有人正直,有人阴险。
(5)自我调控系统: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包括:
①自我认识: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②自我体验: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③自我控制: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当个体认识到某种社会要求后,会力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其社会准则,从而激发起自我控制的动机,并付诸行动。
上述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也使人格成为一个整体。
回答:
人格成因:
(1)生物遗传因素:同卵双生子在外向和神经质上的相似性要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在这两项人格特征上具有较强的遗传性。
(2)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仅具有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社会的“遗传”因素(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父母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着子女,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
(4)早期童年经验:
麦肯侬: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总结: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
(5)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
人既是生物个体,又是社会个体。就人格状态说,后天环境因素作用更大。具有灵活特征的人其社会适应性强,后天环境对他们的人格影响更大。总之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回答: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并进一步区分了三种不同的个人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卡特尔的人格因素论: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并进一步找出16中根源特质。
艾森克的特质论:在卡特尔研究的基础上对人格特质进行了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找出了更稳定的特质,即内外向、神经质和精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