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九章>>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二

第九章  思维



知识点二 思维的延展性


一、问题解决的概述

1. 问题与问题解决

有问题,就是有难题;解决问题就是解决难题。

心理学的界定:问题包括三成分:初始状态(给定的已知信息);目标状态(希望获得的信息);操作存在障碍(完成转化的步骤不是显而易见的)。由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认知加工过程称为问题解决。

2.问题空间(problem space)

指问题解决者在头脑中对问题构建的全部认识状态,包括对给定、目标状态及转化的认识。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进行搜索,找到一条由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通路(纽厄尔和西蒙,1972)。

3.问题表征

对问题的认识在头脑中的表达方式,就是问题空间在头脑中呈现方式。

4.问题类别

界定清晰问题指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及由初始如何达到目标的一系列过程都十分清楚的问题。(也是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问题——人工问题,如河内塔问题、过河问题、密码算题等。优点是新颖生动;经验少;不受文化背景影响。)

界定含糊问题指对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没有明确说明,问题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初写论文)

对抗性与非对抗性问题(博弈、解代数问题)

语义丰富与语义贫乏问题(解题者对所解决问题具有相关知识的多少)

二、问题解决的研究

(一)问题解决研究的简史

桑代克(1898)的“试误说”“猫的实验”;

苛勒(1925)的“顿悟说”“黑猩猩实验”;

纽厄尔和西蒙(Newell&Simon,1972)的“模拟人解决问题的计算机程序”《逻辑理论家》和《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认知心理学将人看作主动的信息加工者,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问题解决过程,以此来检验与发展问题解决的心理学理论。就是依据心理学理论编写计算机程序,模拟人解决问题的内部过程在电脑中执行,如果达到类似人解决问题的结果,就证实该理论,否则就否定原理论,进一步发展心理学理论。20世纪后半叶,心理学家普遍接受“人类认知过程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模拟”的观点,由此人类思维研究进入新阶段,引入大量计算机概念:命题、产生式、表征、网络、系统、问题空间、算法、启发法。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与启发法

1.算法——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逐一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到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2.启发法——根据一定经验,在问题空间内部分搜索,以图迅速找到解题方法。此法虽然快捷,但不能完全保证解题成功。

手段—目的分析

逆向搜索

爬山法

算法与启发法更适用于界定清晰问题;而对于生活中大量界定含糊的问题,解决它依赖人拥有的恰当知识。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给定条件的呈现方式

2.空间、时间的因素(方形内切圆、九点连线、风掩门电灯亮)

3.语言表达方式(买卖马、残缺象棋)

4.多余刺激干扰(数量加减法)

5.经验不足的问题(和尚、折纸)

解释:对初始状态的认识不恰当而形成的不适宜的问题表征,占用了更多的心理资源,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甚至无法解决。

措施:反省认识,剔除干扰,重新构筑问题空间;

训练自己,改进处理相似问题的不适宜表征。

(四)定势

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当前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其效果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1.心理定势

认知解释:习惯性的解题思路或策略,驾轻路熟,节省心理资源。

效果上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克服消极作用的措施:改变思路或搁置一旁。

2.唤醒水平

耶基斯—道德森定律

一种解释:心理资源利用最大化。

3.功能固着性

认知解释:构筑问题空间完全不恰当,表征错误。

克服的措施:重新认识初始条件,变更问题空间。

(五)功能固着

通常把某一种功能固着某一物体上的倾向。

三、推理的概述

(一)界定

推理是以一个或几个命题为依据或理由得出一个新命题的思维过程。

(二)逻辑学与心理学研究推理的区别

前者的任务是揭示推理的形式规则,后者的任务是考察推理的心理过程及其表征。

(三)分类

依前提和结论之间是否有蕴涵关系,推理分必然性推理和或然性推理,前者是指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后者是指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与类比推理(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四) 演绎推理的分类

依据推理的前提是简单命题,还是复杂命题分简单推理与复杂推理,

前者有直言三段论(范畴三段论)与线性三段论。如:凡学生要交学费,张三是学生,张三要交学费;张三比李四高,李四比王五高,张三比王五高。

后者有假言推理、选言推理、联言推理与负命题推理也都称为条件推理(相对概率推理而言) 。

四、推理心理学研究举例

(一)三段论推理中“信念偏见效应”

事例1:所有有发动机的机械都需要油,汽车需要油,所以汽车有发动机。

事例2:教师在黑板的前面,讲台在黑板的前面,所以教师在讲台上。

事例3:一辆满载货物的人力车,由两人推拉前行,前人说“后人是儿子”,后人说:“前人不是父亲”,问:两人是何关系?

人有一种接受符合现实的、可信的结论,拒绝不符合现实的结论的倾向,而不顾及逻辑规则,称为“信念偏见效应”。

(二)推理中的“证实倾向”:“四卡片选择作业”(条件推理)

问题1:若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则另一侧为偶数。

任务:为证实这一规则的真伪,必须翻哪张卡片?

结果:E和4,46%;E,33%;E和4、7,7%;

E和7,4%;其它,10%

问题2:卡片的一面是结婚证或身份证,另一面为年龄(18岁或23岁)。

任务:为证实“领取结婚证,不得早于22岁”这一婚姻法条文的存在,必须翻哪张卡片?

结果:70%回答正确。

(三)归纳推理的策略:证实倾向(confirmation bias)

实验:实验目的是考察归纳推理的策略。

主试内心有一条三个整数的排列规则,其中“2、4、6”就是符合这一规则的一组数,要求被试努力发现这一规则。

被试自造一组数,主试即刻给予反馈,据此被试尽快归纳这一规则。

人们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它们。

接下来我们进入归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