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九章>>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一

第九章  思维



知识点一 思维的概括性


一、认知与思维

(一)认知(cognition)的内涵

是大脑进行信息加工内容和过程的总称。认知内容指概念、事实、命题、规则和存贮经验;认知过程指操纵这些内容的方式与机制。

(二)、认知过程的两水平——初级与高级

初级:知觉(模式识别)、注意、经验存贮。

高级:语言使用(语用)、视觉认知、问题解决、推理、判断与决策。高级的认知即思维。

思维能力并不限于人类才有,动物也有,但不能与人类思维同日而语。

(三)、思维的特征

概括性、间接性、刷新和改组经验。(概括性可以加深事物的认识,预期事物发展和补充信息;延展性可以由已知到未知,扩大认识范围。)

二、视觉表象

(一)表象

指在头脑中具有图画般特点的心理表征,具有体验到真实物体或形象的效果。

表象既有视觉的,也有其它感觉的,但主要是视觉的。

视觉表象的三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视觉表象是形象思维过渡抽象思维的桥梁。

(二)视觉表象在大脑中的形成过程

“肉眼”看东西——来自眼睛的信息激活大脑的初级视觉区,产生视觉形象,其它脑区将形象信息与原存储的知识相匹配,产生了有意义的形象。

“心理眼”看东西——产生心理表象时,神经系统的操作是反向的。一种气味、一首歌、一个问题都有可能成为激活记忆脑区的刺激,这些大脑区域再将信息送至视觉区,产生视觉表象,即所谓“反向视觉”。

(三)视觉表象在认知中作用

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感性基础,有利于人对事物进行概括性认识。

在特定条件下,表象促进问题解决。

创造力水平高的人通常对视觉表象加工能力较强,甚至依赖创造表象(created image)进行思维,如爱因斯坦、爱迪生、法拉弟。

(四)视觉表象认知加工的特点

视觉表象的加工具有可操性,就象观察真实物体一样去“看”它。

表象物体形状越小,“看清”其细节越困难。能否看清细节与真实物体大小无关。

视觉表象往往受语言描述、文化观念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心理表征。(情境描述中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其结果不同;绘制记忆中的世界地图,体现欧洲中心论、自我中心论。路径描述和俯瞰描述导航效果不同。)

三、概念

(一)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

概念的表征形式:形象和语言。

概念与语词关系:概念的丰富与语词的掌握离不开;且两者不是一一对应(“医生”“大夫”,“千金”“女儿”)。

概念的作用:知识学习的起步与基础。

(二)概念即归类的结果

脑具有把新刺激努力归结为熟悉事物的能力,即将体验结果同化到熟悉的心理归类的成果中去,以及对这些体验做相同反应或贴上相同标签的能力。它是具有思维能力的智慧生物最基本的属性之一。

(三)概念的分类

概念可以是有关物体、活动和生物类别的心理表征,比如“椅子”“生日”和“鸟”。它们还可以用来表征特性(如“红”和“大”)、抽象概念(如“真理”和“爱”)、关系(如“比……更聪明”)、程序(如怎样系鞋带)和动机(如打断对话的动机)。

自然概念与人工概念(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人工概念(artificial concept)是根据一套规则或特征来进行定义的,例如字典中的定义或数学公式。在数学课上学到“长方形”定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如果你的专业是动物学,你也许会学过有关“鸟”的人工概念,这个定义把鸟定义为有羽毛的两足动物。

(四)概念层级

我们的许多陈述性记忆都是以从一般到特殊,抽象到具体的顺序被编人概念层级(concept hierarchy)的 。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你是否掌握了思维的概括性的相关知识?

接下来我们进入知识点二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