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memory)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人们感知过的事情,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有一部分作为经验能保留相当长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恢复,这就是记忆。
记忆与感知觉不同,感知觉是人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认知,相当于信息的输入,而记忆是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例如,分别多年的老朋友,不在我们眼前时,我们仍能想起他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当再见到他时还能认得出来。
记忆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人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能主动地进行编码,使其成为人脑可以接受的形式。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只有经过编码的信息才能记住。例如,学生阅读、做习题、操作实验都有编码的过程。同时,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接受是有选择的,只有那些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意义的事物,才会有意识地进行记忆。再有,记忆还依赖于人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只有当输入的信息以不同形式,汇入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时,新的信息才能在头脑中巩固下来。例如,我们要记住一个外文单词,必须将它与过去学过的单词组成词组或句子时才容易记住。信息的提取与编码的程度、信息储存的组织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编码较完善,组织得较好,提取就较容易,否则就较困难。
记忆是保存个体经验的形式之一。个体经验保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书籍、雕塑、图画、建筑物等社会文化形式,都可以保存个体经验。但是,只有在人脑中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才叫记忆。
1.数量上-遗忘曲线、记忆恢复
2.质量上-三种趋势
趋平(leveling)——简化故事。
尖锐化(sharpening)——突出或强调某些细节。
同化(assimilation)——将细节变得更符合被试自己的背景或知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haus)最早研究了遗忘的发展进程,他受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启发,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记忆进行了实验研究。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后逐渐缓慢。例如,在学习20分钟之后遗忘就达到了41.8%,而在31天之后遗忘仅达到78.9%。根据这个研究,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他还将实验的结果绘成曲线,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the curve of forgetting)。后来很多人重复了他的实验,所得结果和艾宾浩斯的结论大体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