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六章>>知识讲解>>你问我答


同学们,本栏目是对你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归纳。其中,有一些共性问题,也许你会需要哦!

问题一:意识的发展过程及成果,以及相关的分类有哪些?

回答:

(1)意识是“一个古老而难解的迷”。意识在科学心理学中的最初确立;首先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行为主义将意识的抛弃;直至70年代意识研究的回归。当时意识的工作方式被认为是串行加工(2)当代心理学关于意识的含义是人在觉醒状态下,对认知、情感、欲望和内部状态的觉知。意识的生物学基础为众多神经元及其相关分子活动的结果(克里克,1994)。现在大多数人认为意识的工作方式仍然是串行加工。

除了意识之外主要分为无意识和非意识:(1)无意识(unconscious)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泛指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弗洛伊德大肆宣扬和发展的概念,由两部分组成—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记忆(preconscious memory)潜伏在心理背景之中,且刚刚超出意识的边界,如需要能够迅速提取到意识中记忆。潜意识为不为意识所监测到的认知。

(2)非意识(nonconscious)既不存在于意识,也不存在于记忆,却影响着基本的躯体和心理过程。如:血压调节、眼睛调节;侧抑制、暗适应;知觉组织过程。

问题二:意识存在的功能是什么?或者说它的作用是什么?

回答:

(1)有助于人类个体进行有效的心理生活。

一是意识限制性输入人所觉察和所注意的目标信息,防止其它信息的干扰。

二是意识提供一个心理“工作现场”,在这里将感觉、记忆、情绪、动机和其它心理过程联系在一起,所以,意识是一张画布,用来自内在的和外部的刺激描绘出有意义的画面。

三是意识在头脑中创造了一个可以操控的虚拟世界,基于经验和对不同后果的想象来终止、筹划方案。

(2)有助于形成稳定的人格和群体行为规范。

(3)对现实的个人和文化建构。

(4)共识效度

问题三:睡眠是怎样形成的?都分为那些阶段?

回答:

人在睡眠时,大约每90分钟会进入一个称为“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这一阶段伯眼球在眼皮下面快速移动,持续一段时间后,突然中断。睡眠中两个快速眼动睡眠期之间的阶段称为非快速动眼睡眠(non-REM)。研究人员分别在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动眼睡眠两个阶段叫醒被试,要求报告当时的心理活动。来自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报告显示,在这一阶段人们头脑中往往只有日常的事件或根本没有任何心理活动。而来自快速动眼睡眠的报告却显示,头脑中充满了奇异的生动景象—-梦境内容。发现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身体其它部位的随意肌却动弹不得,称为“睡眠麻痹”。另外,研究发现,说梦话和梦游不是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中发生的,而是在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最深阶段发生的。

当大脑处于清醒与警觉状态时,脑电波为β波,14-30赫兹,波幅较小。

安静和休息时,脑电波为α波,8-13赫兹,波幅稍大。

睡眠状态时,脑电波主要是δ波,频率更低,波幅更大。

依脑电图(EEG)的变化,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①出现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约10分钟,处于浅睡阶段。②偶尔会出现“睡眠锭”的脑电波,即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约20分钟,较难唤醒。③脑电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δ 波,有时也会出现睡眠锭。约40分钟。④深度睡眠阶段,以大多数△波出现为标志。

快速眼动睡眠中前四个睡眠阶段之后进入的一个阶段。此时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 δ 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眼球移动,伴随梦境。第一次持续5-10分钟,相隔90分钟后,第二次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长于第一次。周期性循环中,三、四阶段的睡眠会逐渐消失。

问题四:梦是怎样形成的呢?都有哪些人分别提出怎样的观点?

回答:

(1)弗洛伊德的解释(1900)①梦境表达的是被压抑、被伪装起来无意识欲望的象征。②回忆、报告出来的内容是显性梦境;表面的背后是隐性梦境。③梦的解析就是从显性梦境回溯到隐性梦境。

(2)霍布森的“激活——整合模型”(1988)①脑干发出神经冲动,刺激脑的皮层区域。②每90分钟自动发生,并保持30分钟的激活。③激活与记忆相联系的前脑和皮层区域。④发放是随机的,无逻辑联系。概要:梦的本质是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一种认知观点:就是梦境将个体知觉和行为经验、新旧记忆联系起来重新整合,所以,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加工功能。(如创造发明)但缺乏支持性证据。

进入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