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本栏目是对你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归纳。其中,有一些共性问题,也许你会需要哦!
回答:
感觉指感受器收集身体内、外信息,产生神经冲动的过程(生理学);是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心理学)。感受器有适宜的刺激,是由细胞分化和特异化的专门组织。
有不同标准的划分:
(1)从感觉器官划分——五官,分别为视觉,听觉,味觉,肤觉和痛觉
(2)从信源性质划分——电磁的、机械的、化学的、热能的;
(3)从刺激到感官的距离划分——距离感觉和非距离感觉。
回答:
心理物理学是心理科学史中最古老的领域,是研究物理刺激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体验的关系。信号检测论(SDT)—一种分辨技术,前置假设:两个阶段—最初的感觉过程和随后的决策构成感觉觉察。 两阶段各自独立。 评价方法:基于概率论和推断统计学,分辨感受性与主观反应偏差的系统。所以对于传统的感觉阈限的测量会造成影响。
回答:
(1)韦伯定律指出,从感觉上讲,刺激量变化形成的差别阈限与原刺激之间是一种定比关系。德国生理学家韦伯(E.H.Weber,1795-1878)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如果以R(德文Reiz的缩写)表示最初的刺激强度,以R+ΔR表示刚刚觉察出有变化的刺激强度,那么在一定范围内,每种感觉的差别阈限都是一种相对的常数,用数学公式表示即为:ΔR/R=K
(2)费希纳定律认为,刺激主观感觉量是物理客观量的对数函数。
(3)斯蒂文思采用数量估计法,提出了幂定律:心理量随刺激量的乘方函数而变化,即感觉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
回答:
视觉是人类和其它动物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感觉,也是心理学研究成果最多的感觉道。眼睛对可见光部分电磁波敏感,视网膜里,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聚焦到视网膜上。视网膜上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对光强弱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视锥细胞对特定波长的色光敏感,产生心理上的色彩体验。不同波长的光感受性不同,光谱光效率曲线在明视和暗视下存在位移即出现浦肯野现象。
回答:
(1)视觉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迟缓的倾向,即感受性降低的现象(暗适应除外)。视觉适应,有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感受器对刺激感受性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感觉适应。适应的结果可以是感受性升高,但大多是感受性降低。
(2)视觉对比: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叫感觉后象,有正负后象之分,正后象——在性质上与原感觉性质相同,负后象——则同原感觉性质相反。
(3)视觉后像:感受器由于接受不同刺激,感觉反应的差别被加强或被减弱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按对比是否发生在同一时刻,感觉对比有同时性对比和继时性对比。视觉对比又分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
同一感受器的不同部位同时接受刺激,因反应整合而改变了感觉强度的现象称为感觉的空间积累,而感受器把对同时作用于它的不同刺激的反应联合起来产生单一感觉的现象称为感觉的空间融合。因此种感觉道受到刺激而引起彼种感觉道产生感觉或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回答:
一度被认为相互对立的听觉理论:地点说和频率说。地点说强调基底膜不同部位对不同的频率做出反应,很好地解释高频声音;频率说则认为基底膜的震荡频率反映了声音的频率,很好地解释低频声音。两种理论都认为声音响度反映为放电的神经元的数目。
这是赫尔姆霍茨提出的一种理论。在他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人耳基底膜约有24 000条横纤维,它们分别反应不同频率的声音。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共鸣理论(resonance theory)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place theory)。
共鸣理论主要根据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的长短,因而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但人们以后发现,这种根据并不充分。人耳能够接受的频率范围为20Hz~20 000Hz,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比为1 000:1,而基底膜上横纤维的长短之比仅为10:l。可见,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