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二

第四章  感觉



知识点二 人眼的结构与功能


1.人眼结构与功能

视觉是人类和其它动物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感觉,也是心理学研究成果最多的感觉道。眼睛对可见光部分电磁波敏感。

2.视网膜:

(1)适宜刺激

(2)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的功能与分布

(3)光谱光效率曲线(浦肯野现象)

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聚焦到视网膜上。视网膜上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对光强弱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视锥细胞对特定波长的色光敏感,产生心理上的色彩体验。不同波长的光感受性不同,光谱光效率曲线在明视和暗视下存在位移即出现浦肯野现象。

3.颜色视觉

(1)颜色属性及关系

光波属性:波长、强度、纯度(物理学)

颜色属性:色调、明度、饱和度(心理学)

色环与色轴图

颜色视觉刺激有三个物理属性:波长(频率)、光波强度、光波的纯度。对应的心理属性有:色调(人对光线颜色的不同性质的体验)、明度(对光强度的体验)和饱和度(对颜色感觉的纯度的体验),色轴表明三者关系。

颜色环

(2)颜色混合

两法则-加法与减法

色觉缺陷

色轴图

彩色电视机成像原理

(3)颜色视觉理论

三原色理论(trichromatic theory)

拮抗加工理论(opponent process theory)

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

扬—赫尔姆霍兹(Young-Helmholtz)三色理论提出,眼睛有三种受体,分别对红、绿、蓝三色敏感,所有其它颜色由这三种颜色相加或相减混合而成。黑灵(Hering)的拮抗理论则认为存在三个颜色相对的子系统:蓝-黄系统、红-绿系统、黑-白系统;系统中的一成分疲劳时,另一成分兴奋作用就相对突出,因而产生颜色后效。某个系统受损时,就会成对地失去颜色觉察能力。现在科学家认为两者并不完全抵触,它们只是描绘了两个不同的加工阶段。

4.复杂视觉分析

网膜上相邻感光细胞侧抑制影响神经冲动。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体、皮层细胞存在“连长带兵”的三级制的感受野,即某个神经元的网膜反应区域。特征觉察器,是枕叶皮层中的专门细胞,只有当感受野中的刺激符合特定的模式或定向,如竖条、横条或夹角时,细胞才反应。

视皮层细胞—特征觉察器

简单细胞

复杂细胞

超复杂细胞

5.视觉现象

(1)视觉适应

明适应和暗适应: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迟缓的倾向,即感受性降低的现象(暗适应除外)。视觉适应,有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感受器对刺激感受性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感觉适应。适应的结果可以是感受性升高,但大多是感受性降低。

(2)视觉对比

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叫感觉后象,有正负后象之分,正后象——在性质上与原感觉性质相同,负后象——则同原感觉性质相反。

(3)视觉后像

感受器由于接受不同刺激,感觉反应的差别被加强或被减弱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按对比是否发生在同一时刻,感觉对比有同时性对比和继时性对比。视觉对比又分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

同一感受器的不同部位同时接受刺激,因反应整合而改变了感觉强度的现象称为感觉的空间积累,而感受器把对同时作用于它的不同刺激的反应联合起来产生单一感觉的现象称为感觉的空间融合。因此种感觉道受到刺激而引起彼种感觉道产生感觉或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你是否掌握了人眼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

接下来我们进入知识点三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