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的结构和神经递质的传递。
结合本章相关知识,组织同学在实验室进行神经细胞的观察和突触的观察,更好的帮助同学们在结合实际和亲身体验的氛围下掌握神经细胞和突触的结构以及其传递方式等和本章的学习内容。
1、用显微镜观察神将细胞的结构和突触的结构
2、与同学们讨论神经细胞的结构和突触的结构及神经递质的传递方式,并讨论深化。
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实验分析报告。
分析样例
实验发现:(一)突触的结构
突触具有特殊的细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可以看到突触包含三个部分,即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突触前成分指轴突末梢的球形小体,其中包含许多突触小泡(synaptic vesicles),它是神经递质的存储场所。球形小体前方的质膜叫突触前膜,而神经递质就是通过它释放出去的。突触间隙即狭义的突触,其间隔约200埃(1埃=10-8厘米)。突触后成分指邻近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或胞体内一定部位,它通过突触后膜与外界发生关系。突触后成分含有特殊的分子受体。突触的这种结构保证了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与它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
(二)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突触的结 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来完成的。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有些突触小泡突然破裂,并通过突触前膜的张口处将存储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当这种神经递质经过突胜间隙后,就迅速作用于突触后膜,并激发突触后神经元内的分子受体(receptors)(另一种化学物质),从而打开或关掉膜内的某些离子通道,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这种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
神经递质在使用之后,并未被破坏。它借助离子泵从受体中排出,又回到轴突末梢,重新包装成突触小泡,再重复得到利用。
突触分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种。兴奋性突触是指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由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Acelylchiline,Ach)、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5-色胺。这些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某些障碍乙酰胆碱释放的药物能引起致命性的肌肉瘫痪。例如,南美印第安人使用的箭毒(curare),由于占据了受体的位置,妨碍乙酰胆碱的活动,因而能使人瘫痪。抑制性突触是指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由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Dopamine)、甘氨酸等。这些递质使突触后膜“超极化”,从而显示抑制性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