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学生获得知识有两种来源: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一般说来,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是把前人的认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但不能从书本到书本,脱离实际地学习。脱离实际的书本知识,不是一种完全的知识,学生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要能深刻理解和运用它, 必须要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没有起码的直接经验,学生不可能掌握好间接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我们除了利用好学生的已有经验外,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缺乏必要的直接经验时,还应让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去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在学生掌握了一些间接经验时,就可引导学生把间接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也能增加一定的直接经验,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力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反映的主观条件,智力发展得好,才能深入地掌握知识,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广度和深度。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但并不是只要传授了知识,学生的智力就自然地发展起来了。实际上,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有的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的却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甚至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就是说不是任何知识的教学都能促进学生智力得到较好发展的。这里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只有把握二者的联系,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才能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起来。
3. 教与学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与学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四种。(1)教等于学,即教师教学生多少,学生学多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名师出高徒”的关系。(2)学多于教,指学生所学多于教师所教,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3)教大于学,指学生对于教师所教的东西无法全部吸收,只能学到部分内容。至于每个学生究竟能学到多少,则取决于学生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4)有教无学,指学生对教师的教授全然不知,没有学到教师计划要教的东西,但不排除学生也可能从教师的特定教学中,学到教师没有预期的东西。也就是说教与学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比例”关系,并不是可以简单地说“教师多教一点学生就可以多学一点”的。
教与学之间要产生积极的相互影响,必须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4. 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的规律
这个规律首先表现在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达到什么的标准,都要通过相应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活动来完成。学校培养什么什么样的人,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历来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还受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制约。一定的教学内容总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的,这表现在培养人的一般素质上,特定时代需要与这个时代相应的特定素质的人,对人的这种要求直接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学文化发展程度联系在一起。
另外,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民族心理积淀对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也有深刻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都在维护着他们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都受到民族心理的影响。
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实际,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加深对实际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其主旨是要使理论与社会实践不脱离,学生学习的知识能指导实际,并能用到实践中去。
2.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必须是正确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是科学的。思想性是指在教学内容中包含和浸透着思想教育。在我国学校里科学性与思想性是一致的,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前提,思想性是科学性的灵魂。
3.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原则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4.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生动表象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思维。
5. 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
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6.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保证课程标准要求的实现,同时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学。
除了上述阐述的原则外,还有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质效统一原则、审美愉悦原则、情境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积极性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反馈原则、师生协同原则、启发创造原则、综合创新原则、民主合作原则等等,我们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