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的课程设计,在《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1]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1]认为系统地传授和学习知识的程序是:(1)诱导学习动机;(2)感知和理解新教材;(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
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2]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制定单元目标和可以测量的标准,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启发诱导学生;(2)实施阶段:进行群体教学,接着进行形成性测验,再开展小组的或个别的矫正活动;(3)小结阶段:为学生评定成绩。
前苏联巴班斯基[3]认为,教学过程包括这样几个环节:(1)教师掌握教学的社会目的和教学任务,并在研究教学过程得以进行的系统所具有的特点,即研究学生、学生集体、教学条件、教师本身可能性基础上,使之具体化;(2)考虑班级学生的特点,使教学内容具体化;(3)教师根据已经查明的系统特点,设计教学手段,最优化地选择教学活动的形式和方法;(4)在教师的教学影响和学生的认识活动统一中,实现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影响;(5)对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进行日常检查自我检查,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过程的进程;(6)教师和学生分析教学过程一定阶段的结果,查明尚未解决的任务,供设计下一轮过程参考。
我国学者胡克英[4]提出了学习过程的七个阶段:(1)使动/需要;(2)精选/吸摄;(3)提供/储备;(4)设场/模仿;(5)外向/移用;(6)点拨/创造;(7)评价/报偿。
卢仲衡[5]在进行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时,提出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1)启(启发诱导);(2)读(阅读课文);(3)练(做练习);(4)知(当时知道结果,即时反馈,及时强化)。
1. 心理准备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需要有心理上的准备。如果学生头脑中的兴奋中心还没有向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转移或接近,或者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题毫无兴趣,似乎是强加于他的苦差使,则学生还没有作好心理准备,那么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的。故心理准备阶段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的阶段。
心理准备主要是引起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一种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认知兴趣。
2. 感知知识阶段
感知知识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事物(物体、现象等)进行观看、触摸等,从而获得必要的感性经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尽量出示实物、呈现事情发生发展过程,模拟有关现场,为学生感知创造机会与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途径和形式是多方面的,可概括为如下两个方面:(1)直接途径。即让学生直接知觉和观察,如利用教学参观、做与实际条件相类似的实验,以及对从自然界中取回的材料进行直接感知。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观察方法,让他们尽可能地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使知觉活动成为自觉积极的心理过程,这不仅使感知更完善、确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2)间接途径。是指教师利用语言文字及各科形象化的直观教具,对学生所要学的教材进行生动的叙述和描绘,启发学生联想,使学的记忆表象得以重现,并按照语言的描绘加以改组,从而形成新事物的表象,这同样具有直观作用。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要通过自己的讲述,帮助学生阅读课本,获得语言感知,同时又使学生通过课本的文字和插图获得感知。通过多种感官的感知,能提高感知效果。这种间接途径有它的作用,但毕竟不是对现实的知觉,因而所引起的表象不够真切、完整和稳定。所以,教学应该把直接感知和间接感知结合起来,互相补充,效果更好。
表象在学生意识中的发展不是单独进行的,常常与思维加工联系在一起,而且学生的认识不应该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需要上升到概念。
3. 理解知识阶段
学生怎样才能形成科学的概念,真正理解教材呢?概念的形成是学生认识上的飞跃,是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了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开展思维活动。进行思维活动经常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基本的是分析、综合和判断、推理。分析就是将对象的各种因素进行区分,从而分出它的各个组成因素,加以认识;综合是对组成客体的各种因素之间联结成整体的各种关系的研究。概念的形成需要感性材料做基础,但也离不开过去已有的经验和概念。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精选典型材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旧经验,往往不科学,如“0”就是没有意义了,要注意改造,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是个积极思维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方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 巩固知识阶段
巩固是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这是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特点所决定的。学生学习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易受遗忘规律所制约,因为巩固知识是大脑皮层上暂时神经联系的不断强化,如果不抓巩固工作,暂时联系得不到强化,就会产生遗忘。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不巩固,就不能进一步领会和掌握新知识,而且只有当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今后才能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巩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是必要的。
5. 运用知识阶段
即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各种课业中,用实践检验知识,通过反复的练习活动使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这个阶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练习素材,练习题目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过难不利于学生建立学习信心,过易会使学生感到没意思。练习的数量也不要过大,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转化为技能,技巧,使其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加深对所学教材的理解和记忆。运用知识,也是认识上的一次更重要、更高一级的飞跃。因为这是在各种条件下,要求学生再现、重新组合、灵活运用知识,特别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获得反馈信息:(1)通过学生的表现获得反馈信息。教师的每一活动,都会引起学生的反应,通过他们的表情、精神状态或其他活动,教师可以了解他们对讲课的态度,判断效果,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改进教学;(2)通过提问获得反馈信息。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反映他们对知识接受、理解和应用的情况,也是反馈的一种形式;(3)通过检查书面作业,测验和考试获得反馈信息。通过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能有效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学生智力发展的水平和学习态度。因此,必须要求学生能坚持进行自我检查,获得反馈,反馈愈及时,反馈的信息愈多,就愈能使教和学及时得到改进。
评定,是以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为根据的,及时、公正的评定,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查,以便改进教师的教和指导学生的学;通过师生双方对学习效果的评定,还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这样,师生共同努力,就能提高教学质量。
[1] 伊·安·凯洛夫(N.A.Kaiipob,1893-1978),原苏联著名教育家,四、五十年代苏维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主编的《教育学》一书曾对我国产生过很大影响。
[2] 本杰明·布卢姆(1913——1999)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从1944年起开始在芝加哥大学的教育系任教,并在1970年被任命为教授。布卢姆曾经多次以教育顾问的身份为以色列、印度等很多个国家的政府部门提供服务。这些经历对布卢姆的生活和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巴班斯基(1927-1987)苏联教育家。毕业于顿河罗斯托夫师范学院。1971年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74年被选为正式院士。1979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把现代控制论、系统论观点用于教学论研究,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主要著作有《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观点)》、《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原理)》等。
[4] 胡克英是教育理论家,胡克英生前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常委;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胡克英大力提倡以人为本、鼓励个性与创造的教育观和教学观;他重视和引领当时学校的教育改革实验,积极倡导教育教学研究,热心引介和借鉴国外教育思想流派。他的教育思想和论述影响了那一时期的中国教育界。
[5] 卢仲衡(1923-2002),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县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教育科学“七五”“八五”规划学科组成员、《教育研究》编委、“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研究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