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学生与所学知识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矛盾之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人类所累积知识中的最基本内容。通常各科教材就是这些内容反映。各科的教材对学生来说属于未知领域,掌握这些内容,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过程。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认识世界,但主要是通过间接经验认识世界的。
2.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贯穿教学过程的又一矛盾。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没有教,就没有学;没有学,就没有教。学是教的目的,教是学的条件。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也不会顺利进行。同时教与学又是相互适应的,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学生必须在适应教师的基础上学。
3. 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有学者认为,教师和教材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表现在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上;二是表现在对教材内容了解的数量上;三是表现在教师能否引导学生顺利进行学习上;四是表现在书本知识变成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财富上。
(一)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
1.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
内部动力指启动教学过程的力量来源于教学主体,如主体的兴趣、需要、爱好等等。从心理学出发,西方学者一般从个体活动的角度研讨学生从事学习的原因,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我国学者林崇德则认为,学习动机是学习和认知活动的动力。
2.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外部动力指启动教学的力量是外部发起的。如外部的奖励、社会要求等。如:前苏联学者斯卡特金从社会学出发,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社会需要是教学作为一种设施产生和保存的主要动力,没有这种动力,就没有教学。
(二)教学动力的特征
1. 方向性
教学动力不是无规则动力,而是有方向的,教师引发的教学动力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对教师的执教和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对教师是直接的,对学生是间接的,是通过教师进行的。但只要教师以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种导向作用可以在学生身上得以维持。从宏观上讲教师与学生的动机方向都是一致的,都是在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努力。
2.动态性
教学动力的动态性是通过师生的互相影响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习服从教师的指导,任何一个教师都在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主体的学生受到激励后也会努力学习,对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
3.转化性
教学动力的转化性表现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学生的学习动力、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教师积极的情绪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外部动力可以转化为内部动力。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可以通过恰当的中介形式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动力,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当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到一定程度时,教学目标变成学习的内部动力,引起学生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为实现该目标做出不懈努力。这样外部动力就转化为内部动力。
4.强度性
教学动力的强度表现在教师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和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方面。
5.多样性
教学过程的运行和与发展是由无数分力融汇而成的,是无数分力的矛盾统一体。教学动力也是这样。教学动力的多样性具体表现在其构成因素和各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矛盾的多样化方面。从构成因素来看,有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教学自身因素。再从教学自身因素来看,有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知识因素、教材因素、教法因素和学法因素等。就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矛盾而言,有教师与学生因素之间的矛盾、教学内部其他构成因素之间的矛盾、教学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矛盾。由此我们可以说,多样性也是教学动力的根本属性。
6.差异性
人的需要和教学环境虽然都是教学的动力的分力,但是两者具有差异性。教学动力正是以教学内外部各种相关因素相互作用,各个分力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教学动力分力的差异性、多样性是教学动力的内在规定和环节,是教学分力的统一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