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七章>>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二

第七章 课程类型与结构



知识点二:课程结构


 

一、课程的横向结构

(一)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

我国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大致上可以分为工具类学科、知识类学科和技艺类学科三种。

工具类学科主要指那些能为学习其他学科提供基础的学科,主要是语文、数学和外语。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高度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学习手段,信息技术课也作为一门新近的工具类学科而日益受到重视。

知识类学科主要是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两大类。社会学科主要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等;自然学科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化学等。这些课程是从人类社会文化遗产中精选出来的知识体系,对于文化的延续和个人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技艺类学科主要指体育、艺术类和技能类两方面的课程。体育、艺术类主要是体育、音乐和美术这三门学科,着重对学生进行体育保健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和训练。

(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实践活动四个部分组成。如何使这四个部分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般说来,选修课的内容既可以是有关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有关技艺方面的,或职业技术方面的。1999年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中初中和高中阶段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但是选修课的比重得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选修课的本身即是作为对必修课程的补充而出现的。

(三)课程整合

为了形成最优化的课程横向结构,长期以来,课程专家们在努力开拓着课程整合的领域。这里的课程整合指的不仅是课程内容之间的整合,还包括学习内容与学生经验的整合,学习方式的整合。

对于课程整合来说,根本问题在于什么样的课程内在结构才具有整合的功能?各个课程理论专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各种课程整合理论。主要有三种:科目整合理论、儿童中心整合理论、注重学科与儿童心理统一的整合理论。

课程整合的形式除了前边提到的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之外,还有一种新的课程整合的理念和形式,就是“学习化课程”。在学习化课程里,以“学习领域”为基础设置课程。比如我国台湾地区把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为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自然与科技、数学、综合活动等七个学习领域。

二、课程的纵向结构

课程的纵向结构包括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  

(一)直线型课程[1]

直线型课程指的是在课程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重复地进行排列。直线式课程符合知识发展的一般顺序,同时由于课程内容具有不重复性,因而也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直线型课程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知识逻辑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矛盾。其次,从知识发展本身来看,知识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多,因此,无论怎样进行分科,知识间总会出现相互交叉,课程无论怎样精细地分环节安排,各个环节之间总会在不同层次上出现重复。

(二)螺旋型课程[2]

螺旋型课程实质上就是在课程内容组织上采取螺旋的排列方式。随着近代学校在欧洲的诞生和发展,旧有的直线式课程的弊端日益突出。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儿童发展的双重需要,夸美纽斯首倡课程采用圆周式排列。20世纪50年代末,布鲁纳首次提出了螺旋型课程的概念,但未作深入研究。后来,拉盖(W.B.Ragan)和谢菲尔德(G.D.Shepherd)又对其进行了探讨,提出:“螺旋型课程是一种排列科目主题的方式,这种排列方式使科目主题每次都在学程中反复出现,让学生在科目上逐步深入或学习科目的一个方面。”进而,福谢(A.W.Foshay)简单明了地解释道:“螺旋型课程是设计来让学生随着不断的成熟,在其学习过程中逐步深入。螺旋型课程就是按照巩固性原理,在相邻的学习单元或年级安排内容相同,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同的内容,以便使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一门学科的知识。现阶段的学校课程大多仍采用螺旋型的课程结构。

 


[1] 直线式课程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其理论提出者是加涅,他提出了直线编排教学内容的主张,他从学习层级论的观点出发,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习得能力目标,然后按这些目标之间的心理学关系,即从较简单的辨别技能的学习到复杂的问题解决技能的学习,把全部教学内容按等级来排列。

“直线式课程”这一概念一般与“螺旋式课程”并列或作比较时使用,是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的重要思想之一,他将课程排列方式分为直线式与螺旋式两种,提出直线式课程概念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出螺旋式开除概念,即一门课程在学生不同的年级,在深、广和难度上有变化性反复,并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在智育上以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大胆假设。

[2] 所谓螺旋式课程就是以与儿童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将学科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提升,不断拓广加深学科的基本结构,使之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螺旋式课程的设计理念建立在布鲁纳著名的“三个任何”的假设基础之上。布鲁纳指出,一个好的螺旋式课程的编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并且教材应该由课程专家、专业教师、心理学家来共同编制。

请同学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