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
我国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大致上可以分为工具类学科、知识类学科和技艺类学科三种。
工具类学科主要指那些能为学习其他学科提供基础的学科,主要是语文、数学和外语。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高度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学习手段,信息技术课也作为一门新近的工具类学科而日益受到重视。
知识类学科主要是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两大类。社会学科主要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等;自然学科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化学等。这些课程是从人类社会文化遗产中精选出来的知识体系,对于文化的延续和个人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技艺类学科主要指体育、艺术类和技能类两方面的课程。体育、艺术类主要是体育、音乐和美术这三门学科,着重对学生进行体育保健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和训练。
(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实践活动四个部分组成。如何使这四个部分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课程整合
为了形成最优化的课程横向结构,长期以来,课程专家们在努力开拓着课程整合的领域。这里的课程整合指的不仅是课程内容之间的整合,还包括学习内容与学生经验的整合,学习方式的整合。
对于课程整合来说,根本问题在于什么样的课程内在结构才具有整合的功能?各个课程理论专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各种课程整合理论。主要有三种:科目整合理论、儿童中心整合理论、注重学科与儿童心理统一的整合理论。
课程整合的形式除了前边提到的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之外,还有一种新的课程整合的理念和形式,就是“学习化课程”。在学习化课程里,以“学习领域”为基础设置课程。
课程的纵向结构包括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
(一)直线型课程
直线型课程指的是在课程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重复地进行排列。直线式课程符合知识发展的一般顺序,同时由于课程内容具有不重复性,因而也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直线型课程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知识逻辑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矛盾。其次,从知识发展本身来看,知识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多,因此,无论怎样进行分科,知识间总会出现相互交叉,课程无论怎样精细地分环节安排,各个环节之间总会在不同层次上出现重复。
(二)螺旋型课程
螺旋型课程实质上就是在课程内容组织上采取螺旋的排列方式。拉盖(W.B.Ragan)和谢菲尔德(G.D.Shepherd)提出:“螺旋型课程是一种排列科目主题的方式,这种排列方式使科目主题每次都在学程中反复出现,让学生在科目上逐步深入或学习科目的一个方面。”福谢(A.W.Foshay)认为:“螺旋型课程是设计来让学生随着不断的成熟,在其学习过程中逐步深入。螺旋型课程就是按照巩固性原理,在相邻的学习单元或年级安排内容相同,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同的内容,以便使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一门学科的知识。现阶段的学校课程大多仍采用螺旋型的课程结构。
A. 科目整合理论
B. 儿童中心整合理论
C. 注重学科与儿童心理统一的整合理论
D. 课程内容整合理论
A. 交叉型课程
B. 立体型课程
C. 直线型课程
D. 螺旋型课程
通过边学边练我们对课程结构已经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