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知识讲解>>文本学习>>单元四

第四章 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



单元四:国际多式联运

一、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的发展及其法律问题

随着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多地使用集装箱运送货物,多式联运应运而生。所谓多式联运是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将货物从一国接管货物的地点运至另一国境内指定交付货物的地点的货物运输。与单一运输方式相比,多式联运大大简化和加速了货物的装卸、搬运程序,运输服务可以从过去的港至港一直延伸到门至门,有利于减少货损货差、减少成本和费用,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更为理想、畅通、安全、经济、便利的运输方式。与此同时,多式联运提出了许多新的法律问题,如:货物风险的划分;法律适用问题;运输单据的性质问题;承运人和货主的关系问题等。为了解决上述法律问题,国际社会作出了各种努力,并最终导致了《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的产生。

二、《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

《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是1980年5月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主持下制订并通过的。我国在会议最后文件上签了字。根据公约规定,公约在30个国家的政府签字但无须批准、接受或认可,或者向保管人交存批准书、接受书、认可书或加入书后12个月生效。公约目前尚未生效。以下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的规定,简要介绍其主要内容。

(一)多式联运单据

多式联运单据是证明多式联运合同及多式联运经营人接管货物并按合同条款提交货物的证据。根据公约规定,多式联运单据依发货人的选择可作成可转让单据或不可转让单据。实践中,只有单据的签发人承担全程责任时,才有可能作成可转让的单据。此时,多式联运单据具有货物权利凭证的性质和作用。在作成可转让单据时,应列明按指示或向持票人交付。凭指示交付,经背书方可转让;向持票人交付,无须背书即可转让。如签发不可转让多式联运单据,则应指明记名的收货人。多式联运承运人将货物交给不可转让单据所指明的记名收货人才算履行了交货义务。 

公约第8条规定了多式联运单据的15项内容:(1)货物品类、标志、危险特征的声明,包数或件数,毛重;(2)货物的外表状况;(3)多式联运经营人的名称与主要营业地;(4)发货人名称;(5)收货人名称;(6)多式联运经营人接管货物的时间、地点;(7)交货地点;(8)交货日期或期间;(9)联运单据可转让或不可转让的声明;(10)联运单据签发的时间、地点;(11)联运经营人或其授权人的签字;(12)每种运输方式的运费,用于支付的货币、运费,由收货人支付的声明等;(13)航线、转运方式和转运地点;(14)关于多式联运遵守本公约规定的声明;(15)双方商定的其他事项。

根据公约规定,以上一项或数项内容之缺乏,不影响单据作为多式联运单据的性质。

如果多式联运经营人及其代表知道或有合理根据怀疑多式联运单据所列货物品类、标志、包件数和数量、重量等没有准确地表明实际接管货物的状况,或无适当方法进行核对,经营人应在单据上作出保留,注明不符之处及怀疑根据或无适当核对方法。如不加批注,则视为他已在多式联运单据上注明货物外表状况良好。 

(二)联运经营人的赔偿责任

根据公约的规定,联运经营人是指其本人或通过其代表订立多式联运合同之人。他不是发货人的代理人,也不是参加多式联运的承运人的代理人。作为多式联运合同的原主,负有履行合同的责任。

1.责任期间。多式联运公约实行的是联运经营人的全程统一责任制,即自其接管货物之日起,到交付货物时为止的整个期间承担责任。当收货人无理拒收货物时,则按照合同或交货地点适用的法律或特定行业惯例,将货物置于收货人支配之下,或交给依交货地点适用的法律或规章必须向其交付的当局或其他第三方。

2.赔偿范围与最高责任限额。根据公约确定的推定过失或疏忽原则,多式联运经营人对在其掌管货物期间内发生的货物灭失、损坏和延迟交付引起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所谓延迟交付,指未在约定的时间里交货或未在根据具体情况对一个勤奋的多式联运经营人所能合理要求的时间内交付。当确定的交货日届满后连续90天内未交货,则视为货物已经灭失。 

多式联运经营人应对其受雇人或代理人在其受雇范围内行事的行为或不行为,以及为履行多式联运合同而使用其服务的任何其他人的行为或不行为,视同他本人的行为或不行为一样,承担赔偿责任,除非联运经营人能证明其本人、受雇人或代理人为避免事故发生及其后果已采取了一切所能合理要求的措施。

公约规定了对货物灭失和损坏的最高赔偿责任限额,限制为每件920记账单位或按毛重每公斤不超过2.75记账单位,以较高者为准。如多式联运中,不包括海运或内河运输,则按毛重每公斤8.33记账单位计算。对延迟交货的损害赔偿为相当于对延迟交付的货物应付运费的二倍半,但不得超过联运合同规定的应付运费的总额。

如果能确切知道货物的灭失或损坏发生于多式联运的某一特定阶段,而这一阶段适用的一项国际公约或强制性国家法律规定的赔偿限额高于适用联运公约规定的赔偿限额,则多式联运经营人的赔偿限额由适用该特定区段的国际公约或国家强制性法律规定予以确定。

如经证明货物的灭失、损坏或延迟交付是由于多式联运经营人有意造成或明知可能造成而毫不在意的行为或不行为所引起的,或多式联运经营人意图诈骗,在多式联运单据上列人有关货物的不实资料,或漏列有关货物品类标志、件数、重量及货物外表状况,则联运经营人无权享受公约规定的赔偿责任限制的利益,并需负责赔偿包括收货人在内的第三方因依赖该多式联运单据所载明的货物状况行事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损坏或费用。

如货物灭失、损坏或延迟交付是由于多式联运经营人、其受雇人或代理人等的过失与疏忽与其他原因相结合而产生的,则多式联运经营人仅就自己及其受雇人、代理人等的过失或疏忽部分承担责任。但必须证明其他原因造成的灭失、损坏和延迟交货部分。

未经发货人告之,而多式联运的经营人又无从得知危险货物特性时,多式联运经营人可视情况需要,随时将货物卸下、销毁或使其无害而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三)发货人的赔偿责任

1.保证责任。在多式联运经营人接管货物时,发货人应视为已向多式联运经营人保证他在联运单据中所提供的货物品类、标志、件数、重量、数量及危险特性的陈述的准确无误;并应对违反这项保证造成的损失负赔偿责任。

2.因发货人或其受雇人或代理人在受雇范围内行事时的过失或疏忽给联运经营人造成损失,发货人应负赔偿责任。

3.运送危险品的特殊规则。发货人将危险品交多式联运经营人时,应告之危险品的危险特性,必要时应告之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否则,要对多式联运经营人因运送这类货物遭受的损失负赔偿责任。 

(四)索赔与诉讼

1.通知义务。

(1)收货人的通知。收货人在收货的次一工作日应将货损、灭失情况的书面通知送交多式联运经营人。如货损灭失不明显时,则在收货后连续6日内提出书面通知。如在收货时,当事人各方已进行了联合调查和检验,则无须再提交书面通知。

对于延迟交货,收货人应在交货后60日内由联运经营人提交书面通知,否则联运经营人对延迟交货造成的损失不承担责任。

(2)多式联运经营人的通知。多式联运经营人应在损失发生后90日内,或在提交货物后90日内,以较迟者为准,将损失通知递交发货人。 

2.时效

任何争议,在两年期间内未提起诉讼或提交仲裁,则失去时效。但在货物交付后6个月内或在货物未交付时,在应交付之日后6个月没有提出书面索赔通知,则诉讼在此期限届满后失去时效。诉讼时效可由受索赔人在索赔期间内向索赔人提出书面声明加以延长。

与《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的规定不同,我国《海商法》所指"多式联运合同"是指多式联运经营人以两种以上的不同运输方式,其中一种是海上运输方式,负责将货物从接收地运至目的地交付收货人,并收取全程运费的合同。但在承担的责任期间和承担责任方式上与《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的规定是一致的,即多式联运经营人对多式联运货物的责任期间,自接收货物时起至交付货物时止,并对全程运输负责。但多式联运经营人也可与参与联运的各区段承运人另以合同约定相互之间的责任,但这种约定不得影响多式联运经营人对全程运输应承担的责任。在损害赔偿额方面,我国《海商法》规定,在损失发生在多式联运的某二区段时,多式联运承运人的赔偿责任和责任限额,适用调整该区段运输方式的有关法律规定;运输区段不能确定时,则依照本法关于海上运输合同中承运人赔偿责任和责任限额的规定负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