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影视批评的主要角度和方法有几种?
影视批评的角度和方法纷繁复杂众多、异彩纷呈,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社会批评的理论视角与分析方法。这种理论视角与分析方法要求批评者在广阔深广的社会历史视野中,结合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来阐明文艺作品的本质特征、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批评包括伦理道德、政治与意识形态、社会历史等批评模式。其中,社会历史批评是整个社会批评中最为成熟也最具生命力的批评模式。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将意识形态批评与电影符号学、精神分析学、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等理论思潮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影视批评乃至整个文艺批评领域里的一大“显学”。
文化与“文本”的理论视角与分析方法。它摆脱了以往单纯从社会学角度评价影视艺术的缺陷与不足,而将影视当作人类经验的一部分,充分关注影视艺术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从而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研究视野。“文化批评”理论与方法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传入中国以后,很快成为整个文艺批评领域里最受欢迎与关注的理论方法,至今方兴未艾。它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其具体方法就是把符号学、叙事学、心理学及精神分析理论、结构主义语言理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及意识形态理论等批评方法引入影视批评的具体实践中而已。而所有这些文化批评的理论与视角,都离不开对作品“文本”的关注。
“视听本体”的理论视角与分析方法。这种批评视角(方法)的特点,就是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影视艺术作品的镜头与画面运用,以及声音、色彩、构图等造型要素的叙事技巧、表意功能等方面上。它的理论前提与基础是“影像本体论”,这一理论在西方可谓有着深久的历史渊源。在我国当前影视批评的现实语境中,视听本体批评更多地是一种批评角度的自觉利用。它在中国影视界的“闪亮登场”,是与部分创作者和批评家抗拒传统“影戏美学”及其极“左”意识形态的垄断地位不可分割的。他们希望使影视艺术从戏剧等传统文学的“樊篱”中尽快解脱出来,而赢得自身的独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