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 学前儿童游戏>>文本学习>>知识点二
儿童游戏理论的研究受到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关注,由于研究者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游戏理论流派。下面将从时间的角度来介绍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主要分为传统游戏理论和近现代游戏理论两大类型。
一、传统游戏理论
(一)剩余精力理论
剩余精力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诗人席勒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他们认为,游戏是人的机体内部的剩余的力量产生的。他们认为:“高级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他们还有剩余的精力,这种剩余的精力就要找出路消耗、发散出来,否则就会像不透气的蒸气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形式——游戏以获得快乐,所以就产生了游戏。”
(二)松驰理论
德国的拉察鲁斯及裴茄克认为,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在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游戏产生于人们的劳动,游戏可以减轻人们劳动和学习上的疲劳。儿童在紧张的学习后,为娱乐而游戏。
(三)生活预备理论
德国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卡尔·格罗斯认为,在儿童时代就要游戏,而游戏是未来生活中最好的预备。游戏是人和生物都有的天赋本能活动,是生物不变的本性。他认为,每个动物都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都要有一个锻炼自己生存竞争的能力,游戏是准备生存,练习本能最好的形式。
(四)复演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认为,游戏是复演祖先的生活史,是遗传活动的表演,游戏是重复祖先的进化过程。学前儿童游戏是种族行为的复演,在游戏中个体再现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是重复人类发展的历史。
传统游戏理论又称“经典游戏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并解释了儿童游戏的原因和意义,肯定了游戏是儿童的一种重要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近现代游戏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按照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理论,游戏能帮助儿童发展自我力量,通过游戏儿童可以解决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受愉快原则支配的,表现为游戏能满足儿童的愿望,它是满足的源泉。儿游戏具有满足儿童的欲望,发泄愤怒,减少焦虑,抒发情感,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的功能。
(二)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皮亚杰的游戏理论,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皮亚杰从智力发展的角度,认为游戏是学习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决定儿童在任何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
(三)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
1.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
维果茨基研究儿童的游戏,并形成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1)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学前期,游戏,尤其是有主题的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基本的主导活动。
(2)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认为儿童的游戏,无论就其内容或结构来说,都根本不同于小动物的游戏,它具有社会历史的起源,而不是生物学的起源。
(3)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强调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儿童游戏的需要是在成人的教育与要求下,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产生的。
2.艾里康宁的游戏理论
艾里康宁探讨了角色游戏的社会起源,他指出:“角色游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儿童在社会关系中地位的变化而产生的。”艾里康宁进一步指出游戏结构的相互关系:一是角色,二是游戏行动,带有概括和压缩的性质,儿童通过它实现自己所扮演的成人角色及角色之间的关系。三是游戏式地运用物体,用游戏物体代替真实物体。四是游戏者之间的真实关系,表现为各种评论和意见,借以调整游戏的进程。角色和与之有机联系的行动是发展的游戏形式基本的、不可分割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