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

    很多人都有过入睡困难、睡眠不好的经历,这种现象通常称为失眠(insomnia)。大约有40%的成人报告自己有过失眠的经所。失眠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通常女性比男性更为常见。对大多数人来说,失眠发生在一些特殊的时间或场合,如高考前夜、刚到一个新环境等。
    对于有些人来说,入睡难的问题显得很有规律,并对正常生活有不良影响。这时候失眠就成为一种病症,称为失眠症。一般来说,失眠症患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入睡,而且夜间经常醒来,每天的睡眠没有规律。与正常人相比,失眠症患者在睡眠时的脑电图记录更容易不正常,常出现α波。α波通常是个体处于清醒并安静休息状态时的脑电波,在睡眠中一般不会出现。
    失眠通常会伴随其他方面的问题,最常见的是精神失调,如焦虑、精神抑郁等。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清楚失眠症究竟是原因还是结果,或两者相互影响。就失眠本身来说,在心理正常和反常的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生活中的压力是暂时性失眠的最常见的原因。当压力消除后,睡眠会恢复正常。如果患者担心失眠,就会加重失眠的程度。
    失眠对个体的生理功能及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个体在睡眠不足时记忆力会下降,而且感到无精打采,脾气也会变坏。

 

心理学史话

 

意识的研究历史

    在认知神经科学中,意识是一个特别有挑战性的课题。这种挑战性的最初表现就是研究者对意识的合理定义有着不同的看法(Wilkes,1988)。当今的现状就是,虽然我们用到意识这一概念时,都有自己的主观含义,但要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规范的定义却艰难。事实上,有一部分研究者甚至认为“意识”这一概念实在是太粗略了,在理论上没有太大的意义。
    尽管存在定义的困难,认知神经科学家们还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意识现象。在加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Aserinsky&Kleitman,1953)的发现使人们十分激动,认为从此就可能了解不同意识“状态”的生理基础。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对意识的一种新的、令人惊喜的研究,那就是对联合部切开术(commissurotomy)的研究和对割裂脑(split-brain)病人的观察。以斯佩里(Sperry,1966)、伯根(Bogen,1969)和加扎尼加(Gazzaniga,1970)的研究为代表,关于割裂脑病人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研究结果支持了这样的可能性:在大脑的两个半球中存在独立的意识系统。这些观察为意识的理论——虽然这些理论有许多还仅是思辨的或推论性的——在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等领域的发展打下了丰厚的基础。
    在人们为六七十年代的割裂脑病人研究兴奋不已时,70年代后期、80年代发现的另一现象也引起了认知神经科学家的注意。各种不同的脑脑伤病人虽然意识和外显的(explicit)知识受到深度破坏,但他们依然能够获得无意识的或内隐的(implicit)知识。“盲视”(blindsight)是最典型的、引人注意的一个例子。那些大脑纹状皮质受到损伤的病人否认对视觉刺激有有意识的感知,但他们却能够“猜测”出刺激的位置和其他特征(Weiskrantz,1986)。类似的例子还有那些丧失了近期经验的、外部记忆或有意识记忆的健忘症病人,他们对这些经验的某些方面却保留了无意识的或内隐的记忆(Schacter,1987)。在失语症、失读症、单侧性忽略(unilateral neglect)和其他一些病人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分离现象.并且导致了对正常人的同质现象的发现(综述Schacter,1992)。这些分离现象的发现激发研究者们提出了关于意识的性质、功能和生理机制等方面的各种理论。
    在80年代,另一种对意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现象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就是对疾病的无觉察,又叫疾病感失认症(anosognosia)。有一些脑损伤病人声称完全没有觉察到自身病症的存在,而这些病症在他人看来已是非常明显的。对这种现像的报道最早见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然而,或许是由于用心理动力学来研究这一现象风靡一时,人们没有系统地探讨这种现像对理解意识本质的意义(历史性综述McGlynn&Schacter,1989)。但是,受到比夏克和他的同事(Bisiach&Geminiani,1991)研究的影响,疾病感失认症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现像对意识理论的意义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对当代研究的综述Prigatona&Schacter,1991)。
    比起过去,90年代的科学家们在了解意识上是否就前进了呢?只有时间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围绕这一问题的众多研究至少可以让我们确信,意识这一古老的奥秘将继续在下一个世纪得到认知神经科学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