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套假设系统或参考框架。由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复杂性以及人格心理学家对人看法的不同,因而便产生了各不相同的人格理论。
    有的偏重人格的结构;有的偏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内部机制;有的关注环境对行为的控制作用,而把人格看成个体显性与隐性反应的总和;有的强调个体本身(如认知图式)在形成独特人格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等。
一、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特质理论认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G.W.Allport,1897-1967)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在研究人格的文化差异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质。另一类是个人特质(individual traits),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依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可分为三种: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s).这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如,多愁善感可以说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狡猎奸诈可以说是曹操的首要特质等。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s),这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如,林黛玉的清高、率直、聪慧、孤僻、内向、抑郁、敏感等都属于她的中心特质。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s)是个体的一些不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这些次要特质除了亲近他人外,其他人很少知道。如一个人在外面很粗鲁,而在自己的母亲面前很顺从。这里的“顺从”就是他的次要特质。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R.B.Cattell,1905— )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各层之间用连线表示它们的关系(图11-1)。
    1.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s)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从表面上看,它们好像是一些相似的特征或行为,实际上却出出于不同的原因。如,同样都是“干家务活”在这些表面相似的行为中,却可能有着不同的原因。如“为了让妈妈得到更多的休息”或者“为了得到零花钱”。根源特质(source traits)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如“焦虑”是害怕考试和体育比赛时双腿发抖的同一原因。在这里,“焦虑”就是一种根源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既可能是个别的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的特质。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ZJ%2F1@S0D%TN_@DTTPQJW9.png
图11-1卡特尔的特质结构网络

    1949年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卡特尔的16种人格特质.jpg
表11-1 卡特尔的16种人格特质

    卡特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所以,他认为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量的差异上,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
    2.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在根源特质中又可区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体质特质(constitutional traits)由先天的生物因素所决定,如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而环境特质(envirmunental traits)则由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决定,如焦虑、有恒性等。卡特尔提出了“多元抽象变异分析”(MAVA)来确定各种特质中遗传与环境分别影响的程度。
    3.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模型的最下层是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它们同时受到遗传与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动力特质(dynamic traits)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能力特质(ability taits)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temperament traits)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三)“五因素模型”
    塔佩斯等(Tupes&Christal,1961)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5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以后许多学者(Borgatta,1964;Smith,1967;Digman,1981;Goldberg,1980,1989)进一步验证了“五种特质”的模型,形成了著名的大五因素模型(big five factors model)。这五个因素是:
    开放性(openness):具有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
    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宜人性(agreeableness):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这五个特质的头一个字母构成了“OCEAN”一词,代表了“人格的海洋”(John,1990)。麦克雷和可斯塔(McCrae&Costa,1989)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的测定量表(修订)”(NEO—Personality Inventory—R,NEO—PI—R)。
二、类型理论
    类型理论是20世纪30~40年代在德国产生的一种人格理论,主要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即人格类型(personality type)的差异。人格类型理论有三种,即:单一类型理论、对立类型理论、多元类型理论。
    (一)单一类型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理论是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法利(Franck Farley)提出的T型人格,就是单一类型理论的代表。
    法利认为,T型人格(T type personality)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依据冒险行为的性质(积极性质与消极性质),法利又将T型人格分为T+型和T-型两种。当冒险行为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时,就是T+型人格。有这种人格的人喜爱漂流、赛车等运动项目。当冒险行为具有破坏性质时,就是T-型人格。这种人有酗酒、吸毒、暴力犯罪等反社会行为。在T+型人格中,又可依据活动的特点进一步分为体格T+型和智力T+型。极限运动员代表了体格T+型,这种运动员通过身体运动(如攀岩、登山等)来实现追求新奇、不断刷新纪录的动机。而一些科学家或思想家代表了智力T+型,他们的冒险精神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探新上。
    (二)对立类型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
    1.A-B型人格
    福利曼和罗斯曼(Friedman&Rosenman,1974)描述了A-B人格类型,近年来,人们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压力的关系时,常使用这种人格类型。
    A型人格(A-type personallity)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他们的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不安定型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易患冠心病。美国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一次纵向调查表明,在257位患有冠心病的男性病人中,A型人格的人数是B型人格人数的两倍多。
    B型人格(B-type personality)的主要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往往比A型好,他们属于较平凡之人。对冠心病患者的调查表明,B型人格只占患者的三分之一。
    2.内一外向人格
    瑞士著名人格心理学家荣格(C.G.Jung,1875-1961)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荣格认为,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人格(extroversion);而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向人格(introvenion)。在荣格看来,任何人都具有外向和内向这两种特征,但其中一种可能占优势,因而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外向人格的特点是,注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动快捷,有时轻率。内向人格的特点是,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疑虑困惑,交往面窄,有时适应困难。
    荣格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有思维、感情、感觉和直觉这四种基本功能。结合两种心理倾向可以构成八种人格类型:①外向思维型,这种人尊重客观规律和伦理法则,不感情用事;②外向感情型,这种人对事物的评价往往感情用事,容易凭借主观判断来衡量外界事物的价值;③外向感觉型,这种人以具体事物为出发点,容易凭借感觉来估量生活的价值,遇事不假思索,随波逐流,但善于应付现实;④外向直觉型,这种人以主观态度探求各种现象,不接受过去的经验,只憧憬未来,容易悲观失望;⑤内向思维型,这种人不关心外部价值,以主观观念决定自己的思想,感情冷淡,好独断,偏执,易被人误解;⑥内向感情型,这种人情绪稳定,不露声色;⑦内向感觉型,这种人不能深人到事物的内部,在自己与事物之间常插人自己的感觉;⑧内向直觉型,这种人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好幻想。
    (三)多元类型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性构成的。
    1.气质类型学说
    气质说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Hippocrates,公元前460-公元前377)的体液说,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粘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这四种体液的配合比率不同,形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约500年后,罗马医生盖伦(Galen,约130-200)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巴甫洛夫(1927)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解释气质的生理基础。他依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划分了四种类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工作能力或耐力的标志,强的神经系统能够承受强烈而持久的刺激。平衡性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相对力量,二者力量大体相同是平衡,否则是不平衡。不平衡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兴奋过程相对占优势,一种是抑制过程相对占优势。灵活性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速度,能迅速转化是?灵活的,不能迅速转化则是不灵活的。
    现代的气质学说仍将气质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①胆汁质(choleric temperament),这种人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气勃勃、刚毅顽强;但这种人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②多血质(sanguine temperament),这种人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他们的弱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③粘液质(phlegmatic temperament),这种人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厚;但这种人的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④抑郁质(melancholic temperament),这种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像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在现实生活中,单一气质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的人是四种气质互相混合、渗透、兼而有之的。我国一项有关大学生气质的研究(阮承发、许智权,1984)表明,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安徽师范大学5所高校的364名大学生中,单一气质的人占34.07%,混合气质的人占65.93%。
    2.性格类型说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Spranger,1928)依据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六种形态,将人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不同的性格类型具有不同的价值现成分。这六种类型是:①经济型。这种人注重实效,其生活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和获得财富,如实业家等。②理论型。这种人表现出具有探究世界的兴趣,能客观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力图把握事物的本质,尊重事物的合理性,重视科学探索,以追求真理为人生的目的,如思想家、科学家等。③审美型。这种人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富于想像力,追求美感,以感受事物的美作为人生的价值,如艺术家等。④权力型。这种人倾向于权力意识和权力享受,支配性强,其全部的生活价值和最高的人生目标就在于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得到某种权力和地位。⑤社会型。这种人能关心他人,献身社会,助人为乐,以奉献社会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⑥宗教型。这种人信奉宗教,相信神的存在,把信仰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奥尔波特(1931,1951,1960)依据这种划分编制了《价值观研究量表》。
    3.阴阳五行说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医书《内经》按阴阳强弱,把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种类型:①太阴之人,多阴无阳,其人格特征是悲观失望、内省孤独、不合时尚、保守谨慎;②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其人格特征是冷淡沉静、节制稳?健、戒备细心、深藏不露、善辨是非、嫉妒心强、自制力强、耐受性高;③太阳之人,多阳少阴,其人格特征是勇敢刚毅、坚持己见、激昂进取、傲慢暴躁;④少阳之人,多阳少阴,其人格特征是外露、乐观、机智、随和;⑤阴阳平和之人,阴阳气和之,其人格特征是态度从容、平静自如、尊严谦谨、适应性强、稳定而不乱。在人格类型的划分上,阴阳五行说与神经类型说、气质类型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其中有一些类型是重叠的,见表11-2。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阴阳五行说与神经类型说、气质类型说.png
表11-2 阴阳五行说与神经类型说、气质类型说

    薛崇成等(1988)依据阴阳五行说编制了我国第一个人格测评量表《五态性格测验》,用于鉴别五种人格类型。阴阳五态测验在医学心理、运动心理、航空心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汤小京等(1994)研究了67例原发性肝癌病人的人格,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病人的人格趋向于阴、阳两极型。阴盛者,其行为表现为精神病态、精神衰弱、妄想狂精神分裂型的人格特征;阳盛者,其行为表现为以兴奋为主。丁铁岭(1992)发现,A型性格与太阳型、少阳型人格呈高度正相关。黎劲红等(1990)分析了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人格,结果表明,正常型选手与阴阳平和型人格呈正相关、超常型选手与太阳型人格呈正相关。张其吉等人(1992)用《五态性格测验》测定了我国飞行员的人格特征,发现飞行员在少阳性格与阴阳平和性格上的得分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而在太阴性格上的得分明显低于一般人群。
三、整合理论
    特质理论和类型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人格的差异。特质理论强调个体间的人格差异,类型理论强调群体间的人格差异;特质理论描述了人格的量的差异,类型理论描述了人格的;特质差异要通过心理测量来评定,类型差异可以通过观察获得;特质理论显示了下位层面的人格差异,类型理论显示了上位层面的人格差异。二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人格的复杂结构。与上面两个理论相比,整合理论则将以上两种理论的特点综合起来,更全面地描述了人格的结构。
    艾森克(Hans J Eysenck,1967)是整合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人格结构的四层次理论,这种理论将类型理论与特质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图11-2)。
    模型的最下层“特殊反应水平”是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属误差因子;上一层“习惯反应水平”是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的,属特殊因子;再上一层是特质层,是由习惯反应形成的,属群因子;最上层是类型层,由特质形成,属一般因子。
    艾森克还用两个维度来描述人格,一个是内向和外向,一个是神经质倾向。后者表现为情绪稳定和不稳定。各种人格特质都可以用这两个维度组成的人格维度图来表示(图11-3)。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艾森克的人格层次模型示意图.jpg
图11-2 艾森克的人格层次模型示意图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艾森克的人格维度图.png
图11-3艾森克的人格维度图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理论将类型模式与特质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两种模式的特点互为补充,因而能更全面、更系统、更富有层次性地描述一个人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