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四:结构式观察
非结构式观察和结构式观察都是观察者置身于事件之外来观察发生的事件和现象,而参与性观察则要求观察者成为研究事件的一个参加者,成为所研究情境的角色之一,而非观众、旁观者。
(一)参与观察的优点和不足
参与观察的优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研究者开始研究时不必使用特定的假设,因此能在研究过程中不受假设的约束,无先入为主的偏见,结果可靠并且常常能有意外而重要的发现。
其次,观察效果较好。因为观察者参与其中,对所观察的活动有更深入、更真实的了解,并且能更及时地发现新的研究信息。
第三,观察者始终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因此不仅能搜集到静态的信息,而且能够搜集到动态的资料。
参与观察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费时费力,搜集的资料琐碎且不易系统化,研究的信度不太高,结果推论的范围有限等等。为此,在采用参与观察策略时,必须对观察者进行培训,使观察者掌握一定的观察手段和技术,具备应付各种问题的能力,如处理好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在观察记录时坚持客观态度等。
(二)参与观察的适用条件
采用参与观察,通常是为了搜集较为完整且具有深度的资料,旨在对研究现象的发生、发展的真实情况有全面而直接的了解和较深入的理解。一般地说,采用参与观察法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种理论或假设,也不是为了揭示某种因果关系或做出某种预测,而常常被用于进行探索性研究。
采用参与观察时须考虑以下问题:
1.观察者自身的条件。观察者是否有充足或较长的时间来从事观察;是否能与被观察者和谐相处,成为其中一员;能否客观地、中立地进行观察记录;是否掌握一定的观察技巧等。
2.观察者的研究目的。观察者是否拟对某一特定现象或观察对象作全面、综合的了解;是否拟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动态过程;是否打算在自然情境中从事研究工作。
3.被观察者的条件。被观察者或团体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与观察者的差异程度如何等。
(三)参与观察的实施步骤
参与观察的实施步骤与一般实证性的观察研究有所不同。后者往往是一个提出并验证假说的过程,而前者却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具体地说,参与观察的实施分为如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界定问题。即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当然,在选定参与观察的研究问题的同时,也基本上确定了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因为问题的选择和确立必须考虑到在某一特定的情境里观察者是否能进行自然观察。比如。要研究“教师期望对师生交往的影响”,就需要考虑在什么样的学校、在哪个年级和班进行,观察者应具备哪些知识、能力和观察技能。
第二步,进入情境。重视对所观察和参与的情境的了解,努力在进入研究情境时给被观察者以预定的最佳印象,是参与观察不同于其它观察策略的十分重要的一点。其目的就是要建立和保持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良好的信任关系,获得他们无意之中的配合,以保证参与观察的顺利进行。例如,在研究某团体中的同伴关系时,观察者必须了解该团体的特点和规范,参加他们的活动,适应其生活习惯,努力使自己被该团体认同,与该团体成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分享他们的思想与情感,这样才能观察和搜集到真实有效的研究资料。
第三步,记录资料。在参与观察中,记录资料会碰到许多技巧性问题,如观察者如何将资料记录下来?什么时候把资料记录下来?在同被视察对象一起参加活动的同时要把观察到的事实、资料记录下来显然是困难的,而采取事后回忆记录的方式,又难免会出现记忆不准确、不全面的情况。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观察者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隐蔽而有效的观察记录技能和很强的应变能力。一般地,参与观察要记录的资料范围很广,包括所观察的全部行为模式,行为发生的时间、频率及持续时间、有关行为发生的背景等,有时还需要记录一些文字性的资料,如生平简介,学校文件等。在记录资料时,观察者必须自始至终努力保证记录的客观真实性。
第四步,分析资料。记录资料之后,紧接下来的一步就是分析资料。一般地,最好能在短期内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可以避免由于事过境迁而无法准确地对资料做出解释。为了尽量保持准确和客观,研究者最好在观察记录的同时或当天进行初步分析,一星期左右进行总结。
第五步,呈现结果。呈现结果也就是观察报告的撰写。在资料的分析整理基础上,研究者自然能从中归纳出研究的结果和结论。呈现结果时,如果涉及到需要推论的部分,一定要慎重小心。参与观察搜集的资料虽然比较丰富,但毕竟只是参与观察者一人的所观所记,难免存在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