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软实力”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城市“软实力”对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未来走向的影响更加深远,这种影响常常是“硬实力”难以做到的。目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不是“硬实力”匮乏,而在于“祸起于萧墙之内”的潜在危机:诸如缺乏创新能力、社会公信力下降、贫富差距增大、弱势群体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等。

上海市在城市文明创建活动中,将创建的重心放在“软环境”的改善上,通过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的建设,将“软环境”的文明状态作为文明城市建设所追求的主要标志。通过创建文明城市提升城市“软实力”,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头5年,上海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三次跨越。第一次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广泛开展“五讲四关三热爱”活动和“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城市”活动,推进了上海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第二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上海提出“两提高”目标,从社区、行业、公共场所和郊区四个层面整体推进,将提升城市“软实力”的要求化为具体指标,分解到条与块的各个层面,精心设计各类载体,初步形成了文明城市创建体系;第三次是进入新世纪后,上海提炼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制定了《迎世博文明行动计划》,提出了建“法治之城、健康之城、生态之城、诚信之城、学习之城、礼仪之城、友善之城”的“七建”目标。在此基础上,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与《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相配套,重新修订上海精神文明创建的评价体系,推动文明城市建设跃上新台阶。三次跨越经历了世纪末到世纪初的转折,每次跨越都大大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下面的数字颇能说明问题:2005年1月,在上海市统计局城调队对全市19个区县、3 000户城镇居民的抽样调查中,8成上海市民对近5年生活基本满意。

城市的“软实力”不仅要有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成就,还要有市民心态的进步。文明城市的创建,就是要促使市民建立起开放的、国际化的、健康的心态。其中包括市民的平常心——能冷静地以长远眼光面对每一个胜负得失;进取心——相信中国人有力量从本民族悠久的文化中汲取精华,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包容心——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既要包容世界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博采众家之长,也要以包容心态去处理历史问题和国际纠纷;自信心——在国际交往与交流中,保持不卑不亢的心态;责任心——对国际发展和世界和平,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和主动创造精神。
 

资料来源:李燕凌,陈冬林编著:《市政学导引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159页。
 

思考题:

1.什么是城市“软实力”?增强城市“软实力”对于提高城市竞争力有何作用?

2.如何正确处理城市“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
 

案例分析
 

所谓城市软实力,是指建立在城市文化、政府服务、居民素质、形象传播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城市社会凝聚力、文化感召力、科教支持力、参与协调力等各种力量的总和,是城市社会经济和谐、健康、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支持。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软实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现代城市竞争不仅要以稀缺的资源为对象,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优良的内部环境。在经济一体化、社会全球化的趋势与背景之下,无论是国际大都市、区域性中心城市,还是目前我们通常所说的二、三线城市,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经济实力、经济结构的竞争,走向了更高层次的软实力竞争。通过全面构建中国城市软实力,不仅对外有利于增强中国城市在国际以及区域范围内的号召力、吸引力、传播力、创新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提升该城市的凝聚力和发展力,最终实现城市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硬实力”和“软实力”是城市竞争力的两个方面。城市的“硬实力”主要是指城市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硬件设施等方面。相对而言,城市的“软实力”主要是指城市的文化水平、人文环境、体制机制等方面。硬实力是强制性的,而软实力更偏重影响;硬实力以物质为标尺,软实力则更注重精神性。软实力是无形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它不是高楼大厦,但却让钢筋水泥融入了创造的激情、生活的温情;它不是高速公路,但却影响着一个城市奔跑的速度、品质、耐力和安全;它难以体现为指标、数据,但却时时测算着一座城市的魅力、潜力、凝聚力。软实力有很多侧面,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而言,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关系,更像是软绳与硬柴的关系---绳子虽软,却能将硬柴紧紧捆在一起,形成合力;如果没有这根软绳,硬柴也只能零落四散。

软实力和硬实力共同构成了城市竞争力,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硬实力是软实力的载体和基础,软实力是硬实力的灵魂和延伸。一个城市,只有拥有了强大的软实力,才有发展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