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课程学习/第一章 单音词和复音词/知识点/知识点三 正确区分单音词和复音词

知识点导入

单音词复音词

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优势,同时也存在不少复音词,而且现代汉语中的很多复音词都是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逐渐凝聚而成的,这就给我们阅读古书带来一个问题: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两个字到底是两个单音词还是一个双音词?是需要拆开来记忆还是合起来理解?所以讲一讲区分单音词和复音词应注意的问题是必要的.

知识讲解:

正确区分单音词和复音词,这可以使我们避免将未凝结成词的词组误认为是复音词或将已经算是凝结成词的复音词拆成单音词,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不要把貌似双音词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是双音词。

开始阅读古书时,往往容易把两个意思有关、连在一起使用而在现代汉语中已成为双

音词的单音词,误认为是一个单音词,这种情况必须注意避免。

如:

1、《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卑鄙”指卑贱鄙陋。“感激”指感动激愤 ;“痛恨”指痛心遗憾;

2、《孟子•告子下》:“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地方,是土地方圆的意思。

3、《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它的果实。

4、《墨子•公输》:“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虽然,虽然这样的意思。

5、《荀子解蔽》:“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

以上用例中的“感”和“激”、“痛”和“恨”、“卑”和“鄙”、“地”和“方”、 “其”和“实”、“虽”和“然”等等,都应看作单音词来理解。

我们说意义相关而连用的单音词发展成双音合成词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所以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某种情况下是两个词连用,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又是一个词,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

国家:《左传•桓公二年》:“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立国,诸侯立家。”国家是两个词,国指天子封给诸侯统治的地方;家指诸侯封给大夫统治的地方。而《左传•桓公二年》:“国家之败也,由官邪也。”这里的国家是一个词。

寻常:《韩非子•五蠹》:“布帛寻常,庸人不释。”“寻常”本是两个词,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后来泛指一般的长度单位。此长度单位,普遍应用,故引申为平常、经常义。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室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里寻常是一个词,为“经常”义。

二、联绵词不能拆开来理解:

联绵词用来写词的两个字仅仅代表单纯词的两个音节,因此不能拆开来解释,如果把

它的两个音节拆开,它的原来意义就会失掉。以前有的人不懂联绵词不能拆开来的道理,把标音的整体拆开解释,陷入穿凿附会的歧途。如:

“望洋”可写作“望阳”、“望羊”、“望佯”等。意思是“迷茫直视”的样子。但清朝郭庆藩《庄子集释》中说:“其正字当作‘阳’,……言望视太阳也。太阳在天,宜仰而观,故训为仰视。”还有的著作把“望洋”解释为“望着海洋”。在日常生活中还由此误解衍生出“望海兴叹”、“望山兴叹”之类的形式。

“犹豫”是联绵词,又可写作“犹与”、“犹预”“由豫”、“犹夷”、“由夷”等,但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书证》说:“〈尸子〉曰:‘五尺犬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返,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称犹豫。” 这是由把“犹”解释为犬,附会出“犹豫”的意思。

“狼藉”,又可写作“狼疾”、“狼戾”。是纵横交错、杂乱无章的意思。《史记•滑稽列传》:“履舄交错,杯盘狼藉。”《淮南子•览冥》:“流涕狼戾不可止。”高诱注:“狼戾犹交横。”这本是确解。但《苏氏演义》却认为“狼藉”的来源是“狼群常藉草而卧,起则践草使乱以灭迹。” 这是误解。

王念孙突破了字形的限制,因声求义,《广雅疏证》卷八《释训》:“踌躇,犹豫也”条下注“夫双声之字,本因声以见义,不求谐声而求诸字,固宜其说多凿也。”又《广雅疏证》:卷六“大抵双声叠韵之字,其义即存乎声。求诸其声则得,求诸其文则惑矣。”在《读书杂志》汉书卷十六“连语”下说“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指。”

三、同义词连用一般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复音词来对待:

古代汉语,特别是先秦作品中,有一些同义词的具体意义或用法有细微的差别,在分

别使用时,常常各自保留了它们原来的词义,当连在一起使用时,常常是取其共同之处,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由于经常连用,有的后来发展成为复音词。现代汉语中的复音词相当一部分是由古代两个单音同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遇到同义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复音词(同义复词)来对待。如:

恐惧:《墨子明鬼下》:“郑穆公见之,乃恐惧奔。”《冯谖客孟尝君》:“齐王闻之,君臣恐惧。”恐和惧都是害怕的意思。它们作不及物动词时,表示内心的不安,作及物动词时,表示担心或揣测未曾显现的某种情况。而惧表示的害怕程度不如恐严重,它们经常连用,成为一个词。

恭敬:〈晋灵公不君〉:“不忘恭敬,民之主也。”“恭”和“敬”本是两个词,“恭”指外表有礼貌,“敬”指内心严肃不苟。〈礼记 曲礼〉疏引何胤:“在貌为恭,在心为敬。”《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朱熹注:“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两个词经常连用,可看作一个复音词。

商贾:《荀子儒效》:“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斲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商和贾都是做生意的人,运货贩卖的叫商,囤积营利的叫贾,即所谓“坐商行贾”,两者的细微差别是行商的不同形式造成的。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使用,可以看作复音词。

古代汉语的词汇,复音化的倾向在先秦时已经出现,但这类复音词初期还处于临时组合的状态,形式不固定,有分有合,词序不稳定。如:

有分有合:恭敬:〈晋灵公不君〉:“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论语 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冯谖客孟尝君》:“齐王闻之,君臣恐惧。”《论语颜渊》:“君子不忧不惧。”《孟子梁惠王上》:“吾甚恐。”

词序不稳定:家室《诗经周南桃夭》、室家《尚书梓才》;名声《庄子天道》、声名《庄子天运》;大小《左传襄公十一年》、小大《左传庄公十年》;人民《诗经大雅瞻仰》,民人《诗经大雅抑》;朋友《诗经大雅既醉》,友朋《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这些情况说明,先秦古籍中的某些复音词还处在形成的最初阶段,它们的形式还很不稳定,复音问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就是由不稳定逐步走向稳定的过程。要确定它们是同义单音词连用还是同义复音词是比较困难的。

处理这种语言现象的原则是:一、从词义角度考察,如果两个同义词放在一起在具体的作品中表示同一个概念,拆开来解释意义重复或意义发生了变化,就可以看作一个复音词;二、从词的形式即词的构成方面分析,复合体的两个音节结合紧密,在句子中能自由运用,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否则意义也会发生变化,符合上述标准的就是复音词。

四、复词偏义: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两个意义相反或所表示的事物有关的单音词连在一起使用,但其中只有一个词表示意义,另一个词则只是陪衬,这种连用的情况,前人称之为“复词偏义。”,一般可以当作一个偏义复词对待。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复音词。它的构词方式都是联合式,从词素的意义上看,可以分为近义合成和反义合成。

近义合成的偏义复词,如:

衣冠——原指衣和冠,但在偏义复词里,只有衣的意思。《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坐,以观公子。”

园圃——原指种树和种菜的地方,但在偏义复词里,只有园义。《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车马——原指车和马,但在偏义复词里,只有车义。《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

忠孝——原指忠诚和孝顺,但在偏义复词里,只有忠义。《后汉书•班超传》:“妾诚伤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诚可哀怜。

反义合成的偏义复词,如:

饥穰——原指荒年和丰年,但在偏义复词里,只有“饥”的词义而没有“穰”的词义。《荀子•天论》:“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汤禹被之矣。”(年岁有欠收,这是自然的规律,商汤和夏禹都曾遇到过。)

缓急——原指缓和急,但在偏义复词里,只有急的词义,意为紧急情况。《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今公常从数骑,一旦有缓急,宁何足恃乎!”(一旦有紧急情况,难道够用[依靠]吗?)

异同——原指差异和相同,但在偏义复词里,只有异的词义,《三国志•诸葛亮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宫中,指朝廷;府中,指大将军幕府;陟,升官;臧否,表扬批评)

作息——原指劳作和休息,但在偏义复词里,只有作的词义,《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偏义复词是在汉语词复音化的过程中,为了取得词的音节和谐与匀称,而用反义、对义或与之相关连的词补足音节而构成的复音词。

偏义复词其意义究竟是偏在哪个语素上,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确定。如:耳目:《史记 李斯列传》:“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偏在“耳”上,因为“秦之声”无法快目。李渔《芙蕖》:“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人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偏在“目”上,因为“芙蕖”无法适耳之观。

这里应该注意,并不是一切意义相反相对或相近相关的词平列在一起都是偏义复词,有时,即使是同样的两个词,也可能用在这里是偏义复词,用在别的地方就不是偏义复词了。如:

缓急:《后汉书 窦融传》:“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一旦缓急”指一旦有紧急情况,是偏义复词。《盐铁论 本议》:“故盐铁均输,可以通委财而调缓急。”(委财,积聚财物,)调缓急指调节物资方面的过剩和短缺。缓急是一个并列词组。

得失:《史记 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生得失”指“生失”,意思是人多难免不出差错,此处是偏义复词;《孙子 虚实》:“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刑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