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韵、押韵、韵脚、叶韵
韵——是指包括韵腹、韵尾和声调在内的组合体,同韵的字不考虑韵头的因素。如:
四时田园杂兴
[ 宋 ] 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押韵——诗人在做诗时,把同韵的两个或多个字放在不同诗句的相同位置上,一般总是放在句尾,这就是押韵。
韵脚——在具体的诗歌中所押的韵,因为一般总是在句尾,所以又被称做“韵脚”。
叶韵——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使本来在古代读起来押韵的诗歌,现代读起来不押韵了。为了使诗歌韵律和谐,就要改变成如同古人的读法,这就叫“叶韵”。如:
山行
[ 唐 ]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 .四声和平仄
古代的四声为:平上去入。
平仄是诗词格律中的术语,为了使诗句声调铿锵,又把四声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平声),是指没有升降的,较长的;一类是仄(上去入),是指有升降的,较短的。以此来实现句中的交替与句间的对立。
3 .对仗
用在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对仗的一般规则,要从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来说:
从语法上说,词性要相同,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从语义上说,要属于同一类语义范畴,如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等。
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就叫做工对。
清代李渔的《笠翁对韵》如: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日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宿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清代车万育的《声律启蒙》如: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虫鸣。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传统名对如:
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年
登楼望南北
行路吃东西
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彭祖八百岁
老子五千言
假做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嫩寒锁梦因春冷
花气袭人是酒香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日在东,月靠西,天上生成明字
女位左,子居右,人间配定好人
日在林中初入莫
风行水上自成文
入明出幽知来告往
践言立行安命乐天
1. 关于诗的种类
唐以后的诗歌从格律上看,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是仿古的作品,要求较自由;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时代发展的结果,要求较严格。
律诗是近体诗的代表,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二是押平声韵;
三是对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四是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长律是指超过八句的律诗,也属于近体诗,因其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要求有对仗,所以又叫“排律”。如: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绝句分古绝和律绝两类,律绝是对律诗的截取,所以要求和律诗的平仄、对仗、押韵等标准一致;古绝属于古体诗,要求不严格。
从字数上看,有五言和七言的。分别称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
但古风分为五古和七古只是大致的分法,此外还有杂言。三、五、七字居多,偶尔也有四、六字或七字以上的,习惯上把这些杂言古风归入七古。如:李白《蜀道难》( 1428 )。
2. 近体诗的用韵
唐人作诗,是按《切韵》系统的 206 韵来押韵的。但由于 206 韵分韵过于苛细,也不完全符合当时的语音实际,不便使用,所以唐代就有“同用”、“独用”的规定。后来就有人索性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构成“诗韵”,也就是平水韵 106 韵。有两种版本:一是宋末平水(今山西临汾)人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除将宋代《礼部韵略》注明同用之韵全部合并外,又将去声“径”和“证”合并,得 107 韵;另一是金代王文郁《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因最初刊行于此地而得名)、张天赐《草书韵会》、宋末阴时夫《韵府群玉》,将宋代《礼部韵略》的同用之韵悉数合并,又把原来不同用的上声“迥”、“拯”和去声“径”、“证”各并为一部,共 106 韵,平声 30 ,上声 29 ,去声 30 ,入声 17 。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用韵特点比较:
第一 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仄韵罕见;古体诗则不拘平仄。
第二 近体诗用韵的要求很严格,必须一韵到底,不允许邻韵通押;古体诗则可以中间换韵,而且可以邻韵通押。
第三 近体诗除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外,偶数句必须入韵;古体诗则可以句句入韵,也可以隔句押韵。
第四 五律第一句多数是不入韵的,七律第一句多数是入韵的,晚唐以后,七律第一句押邻韵成为时尚;古体诗则没有这种情况。
送魏大将军(一东)
[ 唐 ]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喜见外弟又言别(二冬)
[ 唐 ]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终南山(七虞)
[ 唐 ]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钱塘湖春行(八齐)
[ 唐 ]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处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清明(十三元)
[ 唐 ]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指杏花村。
山园小梅(十三元)
[ 宋 ]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后两首诗用的都是十三元韵,但是,前者第一句用的是十二文的“纷”字,后者第一句用的是一先韵的“妍”字。这是第一句用邻韵的时尚在起作用。
( 1 )句型
先说五言的。
在律诗中使用平仄的目的就是要使诗句抑扬顿挫,平仄相间,而汉语的自然单位又是双音节,所以就决定了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只有四种基本类型,即:
A 仄仄仄平平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b 平平平仄仄
我们从起和收这两个角度来分析,由于汉语以双音节为自然单位,所以说开头两字要一致,或者是平平,或者是仄仄,又由于律诗对韵脚的要求非常严格,入韵的字脚一定是平声,而不入韵的字脚一定是仄声,所以一句诗的后两字要从押韵的角度来考虑,因而就不只是平平、仄仄这两种,还要多出来平仄、仄平两类来。而中间的那个字,则要根据对称的原则来决定。因此,一般用平仄脚来区分这四个句型,即 A ——平平脚型、 a ——平仄脚型、 B ——仄平脚型、 b ——仄仄脚型。记住上面的原则,也可以从平仄脚向前推出该句型来。
再说七言的。
七言的情况就是在五言的基础上,按照平仄相间的原则,在其前面再加上平平或者是仄仄就可以了,也是四种基本类型,即:
A 平平仄仄仄平平 a 平平仄仄平平仄
B 仄仄平平仄仄平 b 仄仄平平平仄仄
( 2 )律诗的结构及其组成原则(粘和对)
每首律诗共由八句组成,每两句构成一联,分为四联:
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每一联的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
律诗的组成原则是粘和对。
所谓“粘”,是指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从基本句型上看,就是 A 粘 a 、 B 粘 b 。
所谓“对”,是指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从基本句型上看,就是 aB , bA , aB , bA 或者 bA , aB , bA , aB 。但如果首句入韵的话,则首联变为 AB 或 BA 。
不合乎粘的规则的叫“失粘”,不合乎对的规则的叫“失对”。宋代以后成为作诗的大忌。
( 3 )平仄格式
按照粘对规则来构建律诗的平仄格式,以首句特点为标记类型如下:
五言的:
平仄脚(或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脚(或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脚(或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脚(或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的则分别在每句的前面加平平或仄仄即可。
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而且以仄起式为常见。
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轨,以首句入韵的两种格式为基本格式。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平 平 平 仄仄, 仄 仄仄平平 。
明 月 松间照,清泉 石 上流。仄 仄 平 平仄 , 平平 仄 仄平 。
竹 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平 平 平 仄仄 ,仄 仄仄平平 。
随意春芳 歇 ,王孙自可留。仄 仄 平 平仄 , 平平 仄 仄平 。
书愤
[ 宋 ] 陆游
早岁哪知世事艰?仄 仄平平 仄 仄平 ,
中原 北 望气如山。平 平 仄 仄仄平平 。
楼船夜 雪 瓜州渡,平 平 仄 仄 平 平仄 ,
铁 马秋风大散关。仄 仄平平 仄 仄平 。
塞上长城空自许,仄 仄 平 平 平 仄仄 ,
镜中衰鬓已先斑。平 平 仄 仄仄平平 。
出 师 一 表真名世,平 平 仄 仄 平 平仄 ,
千载谁堪 伯 仲间。仄 仄平平 仄 仄平 。
( 4 )关于拗救
在具体的律诗创作中,不是完全按照标准的平仄格式来做的,而是相对宽泛一些,传统上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要依具体的平仄句型而论。以五律为例,分述如下:
A 型的仄仄仄平平,第一个仄是绝对不论的,第三个仄就是绝对要论的,必须是仄而不能是平,否则就成了三平调,这是律诗的大忌,而是古风的标准格式。
a 型的仄仄平平仄,第一个仄也是绝对不论的,但是第三个平如果用了仄的话,就要把对句的第三个字原来的仄改为平。如果是第四字用了仄,那也要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
B 型的平平仄仄平,第一字如果是平,那么第三字可平可仄;如果第一字用了仄,那第三字就必须改用平,否则就是犯孤平,也是律诗的大忌。
b 型的平平平仄仄,如果第三字用了仄,则第一字必须用平,而且,第四字要改为平,结果就成了平平仄平仄,这种句型和常规的 b 型句一样常见,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平仄格式。
前两者第一字是不论的,第三字是要论的;后两者,第一字和第三字是互相牵制的。第二字是绝对要分明的,而第四字,对于 A 、 B 型来说,是绝对要分明的,对于 a 、 b 型来说,根据具体情况,也是可以改动的。
这就是所谓的拗救问题。所谓拗,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所谓拗救,就是指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需要说明的是:
A 型句的拗无法补救,所以要绝对避免出现三平调;
a 型句的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属于半拗,可救可不救,救的话就在对句中的第三字改用平声,第四字如果用了仄,必须补救,也是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这是对句救;
B 型句要避免犯孤平,所以一旦出现第一字用仄声,则必须在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救,这是本句救,由于 B 型句是 a 型句的对句,所以常常是一字两救;
b 型句的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就在第四字改用平,这也是本句救。
???? 七律是在五律的基础上,分别加上平平或仄仄,第一字可不论,第二字必须分明,其他第三五字,相当于五律的第一三字,其拗救依照五律。
( 1 )要求
和普通的对仗相比较,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其独特的要求:
其一是出句和对句的平仄要相对立;
其二是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至少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昔 我 往矣,杨柳依依;今 我 来思,雨雪霏霏。)
其三,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规定要用队仗。
( 2 )讲究
工对:
凡同类的词(相同语义范畴)相对,就叫工对。如李白《塞下曲》“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是句中自对,很工整,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是工整了。
只要多数字对的工整,就是工对。如:毛泽东《送瘟神》:“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山铁臂摇。”红对青,着意对随心,翻作对化为,天连对地动,五岭对三河,银对铁,落对摇,都是工的;而雨对山,浪对桥,锄对臂,是名词对名词。整体来看,也是工对。
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
出句与对句完全同意,叫做“合掌”,是诗家大忌。
宽对:
邻对位于工对和宽对之间,是邻近的事类相对。如天文对地理,颜色对方位,地理对宫室等。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如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
稍宽一点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更宽一点是半对半不对。首联是不要求对仗的,颔联不像颈联要求那么严格,所以经常出现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如:李白“渡远 荆门 外,来从 楚国 游。”杜甫“ 遥怜 小儿女, 未解 忆长安。”
赠 柳亚子 先生
毛泽东
饮茶粤海 未能忘, 索句渝州 叶正黄。
三十一年 还旧国 ,落花时节 读华章 。
牢骚太盛防肠断 , 风物长宜放眼量 。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借对:所谓借对是指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流水对:所谓流水对是指相对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即出句和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在狱咏蝉》)
古绝不依照律句的平仄,以五言为常见,而且常用仄声韵。
律绝的平仄格式等于半首律诗,也有四种格式,和律诗一样,五言绝句以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为最常见,七言绝句以首句入韵的平起式最为常见。
长律一般都是五言的,七言长律很少见。五言长律和五言律诗一样,也一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为最常见。
唐以后的古体诗受律诗的影响,平仄上有了一些讲究。根据这一点,古体诗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的古风,一种是入律的古风。
纯粹的古风有意避免律句,三平调是古风的专用形式,此外还有收尾于平仄平的,收尾于仄仄仄或仄平仄的也有,但少见。
入律的古风和纯粹的古风正好相反,尽可能用律句,但和律诗不同,其区别在于:
( 1 )句数不定;
( 2 )平韵和仄韵交替;
( 3 )常常是四句一换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