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上古音系

 教学目标:

    1.研究上古音的材料有那些?
    2.先秦古音声母研究的成就有那些?
    3.王力先生对上古音韵部的研究成果如何?
    4.什么是对转、旁转和通转?

    通常所说的上古音是指从西周初年到汉末长达一千二百余年时间里的汉语音系。

    研究上古音系和研究中古音系的方法大不相同。中古音系有隋唐以来流传下来的韵书、字母、韵图等音韵学资料,上古音系则没有这样的整理好的现成材料作依据,只能从文字记录的原始语言材料去整理归纳。

    一、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及方法:

    (一)材料

    1 .先秦韵文

    主要是《诗经》,它是划分上古韵部的主要根据。其次是《楚辞》和群经、诸子里的韵语。

    2 .形声字的声符

    形声字又叫“谐声字”。根据形声字的声符,可以研究上古音系的声母和韵母系统。清代学者段玉裁提出了“同谐声者必同部”的著名论断,但谐声系统跟《诗经》用韵并不完全一致,这说明《诗经》时代的声韵系统,和造字时代的情况已经不完全相同了。例如:

    “排”,《说文解字》:“从手,非声。”可知“非”和“排”声母相同。

    “都”,《说文解字》:“从邑,者声。”可知“都”和“者”声母相同。

    3 .声训

    声训在汉代盛行,作为一种训诂方法,对意义部分的解释不一定可靠,但它如实地记录下当时的语音状况,比如《释名》就是以声训探求语源的专门著作,《说文解字》和《白虎通义》等著作中也保留了大量的声训材料。例如:

    《释名》:“冬,终也。”说明“冬”和“终”声母相同。

    《说文解字》:“天,颠也。”说明“天”和“颠”声母相同。

    4 .汉代以前的注音材料,包括“直音”、“读若”、“读如”、“读为”、“读曰”等。例如:

    《说文解字》:“沖,读若动”说明“沖”和“动”声母相同, “皿,读若猛”说明“皿”和“猛”韵母相同。

    5 .通假字

    古书中的通假是指在“本有其字”的情况下,而用音同音近的别字替代的一种现象,保留了通假字与本字古音上的联系,所以可以拿来用作研究古音的资料。例如在古代文献中经常把“疲”写作“罢”,“伸”写作“信”等,说明通假二字古音相同过相近。

    6 .异文

    古书中往往有同一个材料而文字不同的现象,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通假异文,即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一种是同源异文,即构成异文的两个或几个字是“音近义通”的同源关系。从不同的异文材料中可以看出上古音系的情况及其发展变化。通假异文如:“匍匐”一词,在不同的文献中,分别写作“扶服”、“扶伏”、“蒲服”、“蒲伏”等。同源异文如:

    《论语 · 季氏》:“且在邦域之中矣。”《经典释文》:“邦或做封”。“邦”和“封”先秦声母相同。

    《诗经 · 鄘风 · 柏舟》:“实为我特”。《经典释文》:“我特,……韩诗作直。”“特”和“直”先秦声母相同。

    7 .反切

    反切的规则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也就是说,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两两双声,切语下字与所切之字两两叠韵。有两种情况可供研究上古音韵系统使用。其一是不同时代的异切。从汉末到隋古书注释中的反切,往往同一个字而两家所用反切不同。从不同的反切上字,可以推测古代的声母系统。例如:

    《诗经 · 大雅 · 云汉》:“蕴隆虫虫。”《经典释文》:“虫虫,直忠反,徐(邈)徒冬反……”可证“虫”、“直”、“徒”古声母相同。

    其二是所谓“类隔切”。类隔切反映了古今语音的变化与差异,但同时也保留了古音系统的痕迹。如:

    悲,府眉切。

    “悲”是帮母,重唇;“府”是非母,轻唇。

    庑,莫杜切。

    “庑”是微母,轻唇;“莫”是明母,重唇。

    8 .汉语方言和汉藏语系亲属语言

    有些汉语方言仍然保留着上古音的某些特点,例如福州话舌头音和舌上音不分,“陈”和“田”的声母相同,正和上古音吻合。

    9 .早期汉外对音

    如东汉时代翻译佛经的音译词可以反映哪个时代的读音情况。例如“印度”这个国名,汉代译作“身毒”,是音译梵文 [sindu] ;南北朝时译作“天竺”,是音译波斯语 [hindu] 。这两种译法证明“毒”和“竺”这两个字在南北朝以前的读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再如“日”字在日语里有 [ni] 的读音,反映了日语借音对汉语古音的保留。

   (二)方法

    二、上古音系的声母:

    1 .先秦古声母研究的一些成就:

   ( 1 )古无轻唇音,即“非、敷、奉、微”来自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如:

    同一个联绵字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写法:匍匐——扶服——扶伏——蒲伏

    《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释文》“鹏……音凤……朋即古凤字。”

    《书·禹贡》“岷山之阳”、“岷山导江”——《史记·夏本记》“岷山”皆作“汶山”

   ( 2 )古无舌上音。也是钱大昕提出的。如:

    枚乘《七发》“踰岸出追。”李善《文选》注:“追,亦堆字,今为追,古字假借之也。”追(知)是舌上音,堆(端)是舌头音。

    《说文》“田,陈也。”田(透)是舌头音,陈(澄)是舌上音。

    杨倞注《荀子》:“特,犹直也。”特(定)舌头音,直(澄)舌上音。

   ( 3 )娘日归泥。是章炳麟提出的。

    《释名》“入,内也。”入,日母;内,泥母。

    《释名》“男,任也。”任,日母;男,泥母。

   ( 4 )庄组来源于精组。是黄侃提出的。

    从谐声字上看,庄组字所用的声符,往往是精组字,如:

    崇(崇)——宗(精)

    察(初)——祭(精)

    疮(初)——仓(清)

    柴(崇)——此(清)

    骤(崇)——聚(从)

    臻(庄)——秦(从)

    霜(生)——相(心)

    瘦(生)——叟(心)

    从多音字上看,分属庄精两组,如:

    省——所景切,属生母;息井切,属心母。

    参——仓含切,属清母;所今切,属生母。

   ( 5 )章组来源于端母,黄侃提出的。如:

    从谐声字上看,章端两组互谐,如:

    终(章)——冬(端)

    者(章)——都(端)

    喘(昌)——湍(透)

    周(章)——倜(透)凋(端)调(定)

    税说(书)——兑(定)

 

   ( 6 )云母(喻三)归匣。曾运乾提出的。

    谐声字如:

    魂(匣)——云

    缓(匣)——爰(云)

    域(云)——或(匣)

    桓(匣)——亘(云)

   ( 7 )以母(喻四)归定。曾运乾提出的。

    谐声字如:

    兑(定)——悦(以)

    诞(定)——延(以)

    抬(定)——冶(以)

    笛(定)——由(以)

    2 .上古声母系统的归纳

    帮 滂 并 明(非敷奉微是从这组分出来的)

    端 透 定 泥 来(知彻澄 日章昌船书禅 是从这组分出来的)

    精 清 从 心 邪( 庄初崇生 是从这组分化出来的)

    见 溪 群 疑

    晓 匣 影

    这样归纳起来,就只有 21 个声母了。但按照 王力 先生的说法,认为“照二归精”和“照三归端”缺乏音理上的根据。理由是它们都有三等字,如果是同样的声母,语音条件完全相同,就不会分化了。并且以(喻四)母独立,没有并入定母;日母独立,没有并入泥母。这样,在王力的系统里,只有“知、彻、澄”三个声母归入端组,其余和中古一样,成为 32 个声母。

    三、上古音系的韵部:

    1.对上古音的认识历程

    古代的学者们对上古音系的认识,有一个由错误到正确、由浅显到深入的历程。在宋代以前,人们对读起来感觉不和谐的《诗经》韵脚字采用"叶音"说的方法来处理。例如:《诗经·周南·关雎》中"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采"和"友"二字在韵脚上,宋代朱熹的《诗集传》在"采"字下注"叶此履反","友"字下注"叶羽已反",要求分别将二字改读"此"和"以",以求得诗句韵律的和谐。朱熹认为古今语音是差不多的,不过《诗经》作者用韵随便一点,有时候就用了一个本来不同韵的字在韵脚上,为了使诗句韵律和谐,在读诗的时候,就要改读成押韵的字音。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宋代的语音和《诗经》时代的语音系统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本来押韵的诗句,用宋人的语感去读的时候,就不入韵了。

    明代古音学家陈第著《毛诗古音考》,提出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正确观点。他认为"采"和"友"二字,在《诗经》时代本来就押韵,后代读音不同,是语音演变的结果。

    2.清代以来学者们的研究成就

    在上古音系韵部的研究上,清代以来的学者们分成两派,一派是考古派,一派是审音派,他们对上古音系韵部的分部问题聚讼纷纭,各持己见。分述如下:

    考古派:

    顾炎武分为十部;

    江永分为十三部;

    段玉裁分为十七部;

    孔广森、朱骏声分为十八部;

    王念孙、江有诰分为二十一部;

    章炳麟分为二十二部。

    审音派(主张把入声韵独立出来):

    戴震分为二十五部;

    黄侃分为二十八部;

    王力分为三十部(可归并为十一类)。

    王力先生对上古音的分部情况及其拟音,按阴、阳、入三声排列如下:

    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

    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

    第一类 之 [ ] 部 职 [ k ] 部 蒸 [ ] 部

    第二类 幽 [u] 部 觉 [uk] 部 冬 [ u ] 部

    第三类 宵 [o] 部 药 [ok] 部

    第四类 侯 [] 部 屋 [k] 部 东 [ ] 部

    第五类 鱼 [a] 部 铎 [ak] 部 阳 [a] 部

    第六类 支 [e] 部 锡 [ek] 部 耕 [e] 部

    第七类 脂 [ei] 部 质 [et] 部 真 [en] 部

    第八类 歌 [ai] 部 月 [at] 部 元 [an] 部

    第九类 微 [i] 部 物 [t] 部 文 [n] 部

    第十类 缉 [p] 部 侵 [m] 部

    第十一类 盍 [ap] 部 谈 [am] 部
    

    3.关于对转、旁转和通转

    对转:按王力先生的古韵30部,分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阴、阳、入相配,很有系统。但在语音发展变化过程中,阴声韵的字转变为阳声韵的字,阳声韵的字转变为阴声韵的字,这就是阴阳对转。以此类推,还有阴入对转,阳入对转。对转的条件必须是主要元音相同,只是韵尾在同一发音部位上发生阴、阳、入的变化。即具有相同的主要元音,韵尾不同但却是同一发音部位的韵部之间的"合韵"。

    旁转:是指元音相近,韵尾相同(或没有韵尾)的韵可以互转。即同是阴声韵、阳声韵或入声韵内,韵尾相同,主要元音相近韵部的"合韵"。

    通转:是指主要元音相同,韵尾不同但又同是阴声韵、阳声韵或入声韵的韵可以互转。即同在阴、阳或入声韵各组内的不同类韵尾的韵之间,主要元音相同的各韵部间的"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