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古音系

   教学目标:

    1.掌握下列概念:
      中古音系、《广韵》、《切韵》
    2.掌握下列知识系统:
    (1)《广韵》的声母系统
    (2)《广韵》的韵母系统

    中古音系是指以隋陆法言的《切韵》为代表的隋唐音系,而《切韵》今只见残卷,它的语音体系保留在宋朝的《广韵》里,所以我们今天研究中古音系,只能借助《广韵》。

 一、《广韵》简介:

     《广韵》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保存最完整的韵书。《广韵》是根据《唐韵》编成的,《唐韵》又是根据《切韵》编成的。

    《切韵》是隋陆法言所作,成书于公元 601 年,原书已佚。传至唐代,经孙缅重为刊定,改名为《唐韵》。原本亦佚。到了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 1008 年),陈彭年、邱雍等奉诏把《唐韵》加以修订增补,改名《大宋重修广韵》,又叫《广切韵》,简称《广韵》。它所用的反切,与《切韵》基本上是一致的,根据《广韵》可以考证出《切韵》时代的语音系统,所以《广韵》一书在音韵学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广韵》所代表的《切韵》音系,音韵学上叫做中古音(即隋唐音),它可以上溯周秦古音,下推今音,成为连通古今音韵的桥梁。

    《广韵》共收 26194 字,分为 206 韵,平声 57 韵,上声 55 韵,去声 60 韵,入声 34 韵。全书共分五卷,平声字多,分为两卷,上去入三声各一卷。每韵下面同音字排在一起,分成若干组,每组叫一个“小韵”,每小韵内第一字下用反切注音,每个字都有释义。

 二、《广韵》的声母系统:

 三、《广韵》的韵母系统:

   《广韵》共分为 206 韵,是按四声分的,从韵部的角度来说,《广韵》 206 韵去除声调因素,就只有 95 个,平上去三声 61 个,入声 34 个,根据它们各自韵尾的情况,可分为三类: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

   ( 1 )阴声韵

    即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共 26 个。

   ( 2 )阳声韵

    即以鼻音收尾的韵( [- ] 、 [-n] 、 [-m] ),共 35 个。

   ( 3 )入声韵

    即以塞音收尾的韵,其发音部位与阳声韵整齐相配,即 [-k] —— [- ] 、 [-t] —— [-n] 、 [-p] —— [-m] 两相配,共 34 个,少一个是因为与平声“痕”相配的入声韵字少,寄放在与平声“魂”相配的入声韵里去。

    但不管是 206 个,还是 95 个,都不是指韵母说的。要弄清究竟有多少个韵母,还要把韵头分析出来。陈澧用系联的方法(也是用基本、分析、补充三个条例),将相同的韵母划分为一类,从 1190 个反切下字中共系联出 311 个韵类(分四声)。

    由于反切材料记音不是很科学,所以实际的情况又复杂得多。比如唇音声母的反切下字往往开合混用,如:横——户盲切;盲——武庚切;庚——古行切;行——户庚切。已知“横”是合口,“庚”和“行”是开口,可是用系联的办法,以上“横、盲、庚、行”四字可系联为同类。根据系联的原则,四字宜合;根据审音的原则,四字宜分。再如有些所谓三等韵“支、脂、宵、真、谆、仙、侵、盐、祭”等,它的唇牙喉音有分为两类的趋势,韵图也把它们分开来排在三、四等上,所以实际上是三四等同韵。这就是所谓的重纽问题,那么重纽的情况是分是合,也直接影响韵类的多少。

    因此,历来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周祖谟: 324

    黄侃: 335

    李荣: 334

    邵荣芬: 326

    白涤洲: 290

    高本汉: 290

    唐作藩: 293

    以唐作藩的为例来说, 293 个韵类中,包括:平声 83 ,上声 76 ,去声 83 ,入声 51 ,这些并不就是韵母,韵母要去掉声调的成分,平、上、去相承归为一类,称为舒声,得 91 个韵母,再加上入声一类(称为促声) 51 个韵母,共得 142 个韵母。这就是《广韵》的韵母系统。

 

    此外,等韵学家在编写韵图的时候,将《广韵》的 206 韵又归纳为 16 摄,其归纳原则为:不区分声调,韵尾的发音部位相同,主要元音相近。如下:

    前七个为阴声韵:

    果——歌戈(都是开韵尾 - ɑ )(开韵尾是指元音韵尾或卷舌韵尾)(举平以赅上、去、入,或无平举他以代表,下同)

    假——麻(开韵尾 -a )

    遇——鱼虞模(都是后高韵尾 -u )

    蟹——齐佳皆灰 咍祭泰 夬废(都是前高韵尾 -i )

    止——支脂之微(都是开韵尾 -i 或 -e )

    效——萧宵肴豪(都是后高韵尾 -u )

    流——尤侯幽(都是后高韵尾 -u )

    后九个为阳声韵和入声韵:

    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都是同部位的鼻韵尾 -m 和塞韵尾 -p )

    深——侵(同部位的鼻韵尾 -m 和塞韵尾 -p )

    山——元寒桓删山先仙(同部位的鼻韵尾 -n 和塞韵尾 -t )

    臻——真谆臻文欣魂痕(同部位的鼻韵尾 -n 和塞韵尾 -t )

    宕——阳唐(同部位的鼻韵尾 - 和塞韵尾 -k )

    江——江(同部位的鼻韵尾 - 和塞韵尾 -k )

    曾——蒸登(同部位的鼻韵尾 - 和塞韵尾 -k )

    梗——庚耕清青(同部位的鼻韵尾 - 和塞韵尾 -k )

    通——东冬钟(都是相同部位的鼻韵尾 - 和塞韵尾 -k )

    《广韵》韵母与现代普通话韵母比较:

    《广韵》的韵母是 142 个,而现代普通话的韵母只有 38 个,从数量上看,减少了近三倍,其差别大致如下:

    第一,从韵尾上看,入声韵尾整体消失,《广韵》十六摄中有九个韵摄里有入声,合计 34 韵,共 51 个入声韵母,全部归入阴声韵里,所以现代普通话里,夹(咸入)与家(假摄)同音,湿(深入)与师(止摄)同音,八(山入)与巴(假摄)同音,出(臻入)与初(遇摄)同音,缚(宕入)与富(流摄)同音,剥(江入)与波(果摄)同音,墨(曾入)与磨(果摄)同音,麦(梗入)与卖(蟹摄)同音,粥(通入)与周(流摄)同音;阳声韵里的 [-m] 尾,变为 [-n] ,咸、深二摄分别转入山、臻二摄,合并为后来的十八韵里的寒、痕二部,所以现代普通话里,盐、严、炎、岩(咸摄)与言、颜(山摄)同音,沉(深摄)与陈(臻摄)同音,针(深摄)与真(臻摄)同音。

    第二,从韵头上看,《广韵》里的两呼八等,到现代普通话变为开齐合撮四呼,呈简化的趋势,大体规律是:开口一二等为现代的开口呼,开口三四等为现代的齐齿呼,合口一二等为现代的合口呼,合口三四等为现代的撮口呼。

    但有例外,如:开口二等韵牙喉音,现代普通话里就产生出 [i] 介音变为齐齿呼,如“家、佳、皆、咸、江、眼、颜”等字,在有些方言中还读开口呼。再如:三四等韵与卷舌声母相拼时,原来是合口的按规律要变为撮口呼,却变为合口呼了,如“朱、书、如、专、船、春、纯”等字;原来是开口的按规律要变为齐齿呼,可是却变为开口呼了,如“遮、车、昭、朝、占、然、珍、身”等字。

    第三,主要元音的变化,除了果(主要元音一分为三)、假(主要元音一分为四)二摄以分为主外,其他各摄则是以合为主。主要元音的合流,意味这各摄所属的韵和韵母减少了,再加上入声韵尾的消失与鼻韵尾 [-m] 的转化,还有韵头的简化(由两呼八等变为四呼),如此一来,《广韵》的 95 个韵部和 142 个韵母,就演变为现代普通话的十八个韵部和三十八个韵母了。十八个韵部是由十六摄经过合并分化而来,它们是:麻 [a] 歌 [ ] 波 [o] 齐 [i] 支 [i] 儿 [ r ] 鱼 [y] 模 [u] 微 [ei] 皆 [ie] 咍 [ai] 豪 [au] 侯 [ou] 寒 [an] 痕 [n] 唐 [a ] 庚 [e ] 东 [ o ] ,而实际上诗歌的押韵没有那么严格,往往波歌互押,支儿互押,鱼齐互押,庚东互押,成为十三辙:中东、江阳、衣期、姑苏、怀来、灰堆、人辰、言前、梭波、麻沙、 乜 邪、遥迢、由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