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汉语音韵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掌握下列几组概念:
    1.声、声母、纽、声纽、字母、发音部位、五音、七音、发音方法、清浊、三十六字母、双声
    2.韵母、韵、韵部、韵目、韵摄、韵类、等呼、洪细、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与舒声、促声、对转、旁转、迭韵
    3.声调、调类、调值、平仄、舒促
    4.反切、等韵图


    一、汉语的音韵结构及特点:

       罗常培 先生把汉语音节各音素分别叫做声母、介音、元音、韵尾、声调。后来学者为使名称更加明确具体,又把介音和元音分别称为韵头和韵腹。其中韵腹是不可缺少的,声调也是必备的。其余部分是可有可无的。

    二、汉语音节的成分—声母、韵母和声调:

    三、古代的记音方法及其反切

    1 .方块汉字的记音特点

    总的说来是不精确。可以从两个方面概括:

    第一,汉字是表意文字,读音因时因地而异,受方音左右明显,因而用汉字记音,容易受记音者所操的实际语音影响,这给统一准确地记录字音带来困难。

    第二,汉字是音节文字,只能记录整个音节,有时想找一个与被记录音节完全相同的字,可能会很难,就常常产生用较难认的字来给简单的字记音,或者用音近的字代替的现象。这也影响了记音的准确性。

    2 .古代常见的记音方法

   ( 1 )譬况

    “譬况”法是对汉字用打比方或描写说明的方法注音,常见的有:

    ①长言 短言

    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公羊传 · 庄公二十八年)

    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这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

    同一个“伐”字,有“长言”与“短言”之别,区别出“伐人”与“被伐”两种意思。可这种注音方法,实在令人摸不着头脑,很难起到准确注音的作用。

    ②急气 缓气

    其地宜黍,多旄( máo 牦牛)犀。(淮南子 · 地形训)

    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崔杼之子相与私闀( hòng 斗)。(吕氏春秋 · 慎行)

    高诱注:闀读近鸿,缓气言之。

    这也很难让人读出正确的音来。

   ( 2 )直音

    直音就是用一个完全与被注字同音的字注音。

    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从间道走军。(汉书 · 高帝记)

    服虔注:走音奏。

    这种方法简捷明了,但若没有同音字或同音字冷僻,就没用了。为了克服这一困难,人们又想出了“声调定音”的方法,是对直音的一个补充。如:

   《字汇》:“佒,鸯去声。”

   《康熙字典》:“刀,到平声。”

   ( 3 )读若 读如

    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注音的方法。如: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诗经 · 召南)

    郑玄笺:纯,读如屯。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楚词 · 九歌 · 国殇)

    洪兴祖《补注》:“霾,读若埋。”

   ( 4 )反切

    反切是我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进行分析后创造的一种为汉字注音的方法。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拼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3 .反切的原则、缺点以及“音和切”、“类隔切”

   ( 1 )反切的原则

    传统反切的拼切原则或方法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如:

    替 他计切

    补 博古切

   ( 2 )反切的缺点

    反切注音法解决了历史上其他方法不能解决的困难,所以“反切”出现以后,便取代了其他注音方法。但是用汉字注音,总是有它不可克服的缺点。分析如下:

    第一,避免不了有时候要用冷僻字给常用字注音,如:

    一 衣悉切

    木 莫禄切

    第二,有时候韵中没有适当的字,要用其他方法补救,如:

    拯 《广韵》:“无韵切,音蒸上声。”

    麧( hé ) 《广韵》:“下莫切”。是因“麧”字没有适当的字做切语下字,权且借用相邻的“没”韵字充当。

    第三,反切的原理很简单,但并不科学,它以汉字记音,很难准确地反映语音的变化。如:

    声母:经—古灵切 墙—在良切 幸—胡梗切

    代—徒耐切 仆—芳遇切 启—康礼切

    韵母:至—脂利切 劣—力辍切 边—布玄切

    上—侍漾切 否—方久切 貌—莫教切

    声调:下—谐雅切 徒—同都切 古—公户切

    亥—胡改切 止—诸市切 苦—康杜切

    因此,今天我们要掌握反切就不那么简单了,必须对汉语音韵有所了解,懂得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的音韵地位,以及古今音变化的规律。

   ( 3 )“音和切”和“类隔切”

    语音的变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表现,反映在反切里,就是切语上下字与所切之字不合。但宋元等韵学家只是发现了“不合”这一点,而没有意识到这是古今语音的不同造成的,还以为是古人在造反切的时候形成的纰漏,于是他们在分析反切的时候,就有了“音和切”和“类隔切”的说法。所谓“音和切”是指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同声母的切语;“类隔切”是指反切上字与被切字不同声母的切语。

    四、等韵图:


    五、韵书:

     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是三国时魏人李登的《声类》,第二部韵书是晋代吕静的《韵集》。

到南北朝时开始“音韵蜂出”(颜之推《颜氏家训 · 音辞篇》),如南朝梁沈约的《四声谱》等。但这些韵书现都已失传。

    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韵书是隋朝陆法言编撰的《切韵》。

    唐朝有孙愐为《切韵》增字加注而作的《唐韵》,已失传。

    宋朝有陈彭年等为增广《切韵》,奉诏重修的《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

    元朝有周德清著《中原音韵》。

    明朝有陈第著《毛诗古音考》、乐韶凤等奉诏著《洪武正韵》等。

    清朝有陈澧著《切韵考》、江永《古韵标准》等。